第六十六章方孝孺之死(2/2)
不会因为贪生怕死,反而给自己人生留下污点。
因为方孝孺决计不会徇私的。反而很有可能真认为李景隆是他师侄,反而严格要求了。
方孝孺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我给家人的交代,都在圣贤书中了。此刻也没有什么可说了。馈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该教给他们的之前已经教了,学不会的之后也只能自学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他反而不愿意与丁显多说什么了。
那问题来了?
既然北京与南京的政策已经有了趋同性。那么这些士子为什么不投北京,而投南京啊?
何夕是什么样的人?所有人都知道。虽然南京一直在给何夕泼脏水。但是何夕这些年做的事情,却是不容抹杀的。
李景隆心中都嘀咕,没有想到朱允炆这么狠。
不要说别的。单单说李景隆,他父亲李文忠也在宋濂门下受教。
设身处地,如果他到了今日,决计不如方孝孺如此洒脱与坦然。
这样的人说杀就杀了。
丁显沉默了。这个时候,他也有一些自惭形秽了。
一时间,朝廷人人自危。
丁显正式代替方孝孺成为首辅。
对于,丁显来说,这样的人看看也就行了。效仿什么的。根本不可能。太傻了。
——
正如丁显所料,丁显将求仁得仁这一句话,通过隐秘渠道传给了朱允炆。朱允炆摔了一个盘子。于是朝廷的流程推进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何夕也是与方孝孺相提并论的大家。
方孝孺被压上刑场。同时被压上刑场的还有方孝孺的两个儿子。自然没有诛杀十族。但是跟随方孝孺铁杆大臣,也有好几个一同赴死。一时间,朝廷为之一空。
如果说历史上的方孝孺的地位,是来源于宋濂,与自己的文章。而今宋濂与方孝孺的文章,更多是锦上添,因为方孝孺在朝廷做事情,特别是重开科举,优待读书人的种种行为,就是已经是天下士林表率了。
李景隆也沉默了。
既然都一样,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支持丁显?
甚至最后关心的,居然不是家产,而是儿子的学问。
更不要说,那么多士大夫。他们从小看宋濂与方孝孺的书,文章一步步到今天。宋濂与方孝孺对于他们,就好像鲁迅等大文豪对于当时的人一样。
朱允炆还是距离底层太远了,他不知道方孝孺的影响力。
方孝孺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从开国以来,三十多年的由宋濂到方孝孺一脉相传的士大夫势力。
但是敬而远之归敬而远之。甚至李景隆有些讨厌方孝孺。但是人还是知道好坏的。方孝孺在道德上没有瑕疵。虽然下面有很多事情,但是那不是方孝孺的过错。
与方孝孺走得近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这就是姚广孝所言,天下文脉在北。
朱允炆是读圣贤书,从小是接受最传统经典教育,但是他本质上其实并不是读书人。有些东西是他注定无法理解的存在。
何夕与方孝孺斗了几十年,万万没有想到,以今天这种局面分出了胜负。
从此之后,天下治国之道偏向新学已经是定局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