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仁义之君(1/2)
赞曰:
寻常巷陌陈罗绮,
参差楼台奏管弦,
人间太平无事时,
莺燕无限日高眠。
四帝仁宗,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骄傲,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多少本演义、话本,以“且说大宋四帝仁宗年间”十个字开头的。后世将包拯膜拜为“文曲星”,将狄青膜拜为“武曲星”。这两颗星其实都与宋仁宗有极大的关系。宋仁宗期间,群星璀璨,唐宋八大家,六人出在宋,均出于他当政时期。当时可谓众贤毕至,群英咸集,名相诸多,君子满堂。王曾、晏殊、鲁宗道、范仲淹、包拯、富弼、欧阳修、吕夷简、夏悚、文彦博、庞籍、大宋。。。。随便拿出一个,放在别朝,就是千古名相的地位。大宋皇帝,除了太祖太宗高宗,最有知名度与存在感的,就是宋仁宗赵桢了吧。本来我以为,作为太平皇帝,他可说的事迹不多,且朝中文武频出,各处事迹应该可以带得过了吧。但看来还是天真了,赵桢确实值得专门一说。
仁号称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也许是“达人”这个网络用语最早的来历了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仁”可以理解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类。无疑这是一个褒义的谥号,历史上得到这个谥号的皇帝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宋仁宗赵祯开创了“仁宗盛治”;明仁宗朱高炽和他儿子朱瞻基两人在位至政也被历史上称为“仁宣之治”。(也许是朱明唯一的亮色了。)至于元清的仁,不提也罢。
作为史上第一个以仁为谥号的皇帝,这位“宋仁宗”是真正无愧于“仁”的称号。这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皇帝。所谓“仁”,就是真正的以民为本,重视别人,尽量让别人过上好日子。(多少英主大帝是以自己的丰功伟绩为念而不考虑别人过怎样的日子的。)史书上记载的宋仁宗故事是这样的:寒冷的冬天,宋仁宗批阅完奏章之后饥寒难耐,非常想喝一碗御寒的羊肉汤,但后来想到如果是这样,内侍肯定又要大动干戈,甚至扰民,于是宋仁宗忍住饥饿。宋仁宗是皇帝中脾气最好的一个(没有之一),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还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一进宫就要水喝,说渴得要命。嫔妃问他路上为什么不喝,他说他回头看了几次,没看到随行人员带烧水镣子,怕自己一问,会有人受罚,就忍渴没说。宋仁宗去世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宋朝我相信不会有组织人民哭金太阳的事吧。)就连讣告送到辽国时,竟“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萧峰的大哥,尚表现如此,肯定不会侵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史载其“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其后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邵氏闻见后录》。金兵占领中原后,曾大肆盗掘宋陵,但因为慑于宋仁宗之名,他们独独没有对昭陵下手,“唯昭陵如故”。(很多人对儒家的“仁者无敌”嗤之以鼻,但是,对这件事,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更好的诠释了。我发现之前我小看了这个平淡无奇的皇帝。)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