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话:元寇袭日 2(2/2)
阴谋?是的,船是谁造的?蒙古征服中国时,文人志士文天祥的正气歌是唱不完的,至于一般的老百姓呢?
蒙古本是游牧民族,重牲畜甚于田地。他们对于种田的老百姓,大概视之为妨碍畜牧的障碍物吧,所以被征服的老百姓,下场并不会太好,就是死路一条。
那些造船的老百姓,该不会因为心不甘情不愿,加上怀恨在心,所以藉此造船的机会,在建造中的船上动点手脚吧?他们发现,船桅基座很多都有松脱的迹象,这造成船只的两舷不易平衡,风浪一来容易侧倾。
沉没的船只,竟然是河船,河船只适合于平静的水域行使,由于河船没有海船的龙骨,一遇到强风大浪,很容易就翻覆。为什么蒙古军竟然用河船当作海上运输船?很有可能是懂船的中国人提供河船给对于海事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的蒙古人搭乘,以报亡国之仇。
忽必烈为何急于攻打日本?身为蒙古帝国大汗的忽必烈,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蒙古大军虽然擅长陆战,却不习海战的事实。奇怪的是,忽必烈却命令中国造船工匠限定于一年之内造出四千四百艘船以供蒙古军登陆日本使用。
这种急于出兵的态度,不但违背蒙古军每次出征前皆详细筹划侵略行动的作风,与先前忽必烈攻占中国南宋王朝时那种非常谨慎、甚至有些保守的态度大相径庭。然后就在忽必烈的急切需求之下,工人拼命赶工的结果,造成船只质量欠佳,故无法抵抗台风的吹袭,造成舰队覆灭的惨剧。
当忽必烈得知蒙古军惨败时,他的态度如何呢?他竟然没有严惩战败的将军,为何?忽必烈出兵日本的目的为何?
很可能是忽必烈预先就知道蒙古军搭上这种粗制滥造的船,一定会惨败。更有可能是,忽必烈发起征日军事行动的目的,就是借机消灭自己派出的这些远征军。太可怕了,忽必烈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何要残酷地消灭自己的军队?
蒙古帝国自从成吉思汗之后,一直没有建立起正式的继承制度,所以每当大汗去世时,就是权力斗争的开始。各个兄弟间的暗斗化为明争,腥风血雨免不了上演一次。
忽必烈即位时,权力基础尚未稳固,事实上忽必烈自命为蒙古大汗的行为,竟然无法获得普遍承认。所以为了稳固地位,牢牢控制大权,忽必烈想必会使尽所有谋略。
当他接收前任大汗之军队时,心里必然会预先怀疑该军队对自己的忠诚度如何。难保忽必烈不会出现一不做二不休,把这只原本就不怎么信任的军队推进大海,来个一了百了的想法。
再加上忽必烈内心可是极度崇汉,也就是非常欣赏汉文化。从他不住蒙古包而选择迁都至大都、定国号为大元等行为即可略知一二。所以忽必烈与其他兄弟间对于蒙古帝国应该保有传统抑或吸引汉文化之路线争议,可说是可持己见,互不相让。
那么主张吸收汉文化、在成吉思汗的孙辈中又以深具谋略和工于算计出名的忽必烈来说,为了掌握大权,对于能藉由出征的名义来铲除异己的大好机会,当然是不放过的。总之不论忽必烈到底是不是早有计划葬送这批庞大的蒙军,至少忽必烈应该很清楚这批远征军最后的命运、下场是如何?
或许忽必烈是这么认为,将大批蒙古军队用船只载运到敌人近海,再直接沉入海底,正是最有效率的杀人方法。因为结果不是死于敌军武士的刀下,就是葬身海底,这对于拥有快速且具效率的杀戮经验的蒙古大汗来说,实非不可想象的事。
不管真象如何,蒙古军最终失败了。假设日本列岛被战胜的蒙古军全部占领的话,相信历史将会改写。日本保住了,日本人对此当然乐到不行;蒙古军压倒性的兵力竟然一夕之间遭到毁灭,而一向被视为可怕灾祸的台风,竟摇身一变成为了日本的救星,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对日本人而言当然皆视之为神迹。
所以日本人就以想象的方式建构出一套神话,称这次台风为神风,意即此台风是神武天皇为了保护日本免受到蒙古军入侵所施展的,神风从此变成日本的不屈不败精神。日本人相信,每当面临最强大的敌人,神风将再度刮起,驱离敌人,保卫日本。
四千四百多艘蒙古军船舰的沉没,象征了蒙古帝国最后的命运。忽必烈死后不久,蒙古帝国迅速地陷入衰弱,而帝国最终的结局,就犹如这四千四百艘快速地沉入海底的运输船,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一切无影无纵。
灭宋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第一次入侵日本遭遇到台风,无功而还。第二次分兵两路进攻日本,由忻都率领蒙古、汉军、高丽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范文虎率领新附军从庆元浮海北进。元军在日本鹰岛遇到台风,战船多毁,将卒溺死者众多,又遭日军掩杀,几乎全军覆没。
忽必烈派遣忻都从广州渡海攻占城,连战逾年,镇南王脱欢发兵侵犯安南,命令忻都从占城北上助战,南北夹攻。安南王撤离都城,它的主力走匿山林,避免与元军决战;等待元军疲惫,又出而攻扰。
五月,脱欢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师,忻都战死。元兵两次从云南出侵缅国,进至蒲甘,强迫缅国定岁贡方物后退回。同年再侵犯安南,次年以粮尽师老北还。
史弼、亦黑迷失、高兴从泉州起航出侵爪哇,爪哇统治者降元,并请元军帮助讨伐敌国葛郎,打败葛郎王以后举兵拒元,元军力竭退师。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