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虚张军容迷突厥 围魏救赵化危难(1/2)
却说炀帝察李渊无反心,便听长孙无忌之言,将公主下嫁与元吉,以企既加强杨李两家关系,又起到离间元吉与世民的关系,使李家便于操控。炀帝数日来派人暗察,确发现元吉与世民关系开始疏远,尤其元吉对世民冷谈无比,见面总是冷言冷语。炀帝以为得计,心中暗暗高兴,便对附马元吉厚加奖赏。诸事完毕,便北上巡雁门关去了。
炀帝北上之夜,长孙无忌悄悄到李家府上面见李渊。李渊十分高兴,忙将其接入大厅,双双坐下,令人上茶,嘘寒问暖了一会,长孙无忌便使了个眼色。李渊会意,乃引无孙无忌到书房,待下人退去,长孙无忌笑问道:
“国公与皇家结亲,无后顾之忧矣。”
李渊感叹道:
“此大喜事轮到我李家,做梦也想不到啊。”
顿一顿,又道:
“三子已有两子成婚了,只世民未婚,什么时候就看兄弟的了。”
长孙无忌答道:
“此事不急一时,倒有一件大事当前务必解决,要不你李家会出大问题。”
李渊一惊,问道:
“什么大事?”
长孙无忌道:
“杨丽儿公主意属世民,炀帝也曾口头许与世民,偏那宇文化及老儿多事,献上离间骨肉之计,使炀帝改旨意,将那杨丽儿改配元吉。此时兄弟俩必已生间隙。尤其那杨丽儿公主不是善主儿,估还会缠世民,搞不好出现两虎相争、两败俱伤的局面,恐危及李家。”
李渊听此,大惊,不想炀帝对李家顾忌如此,下此毒计,如不是长孙无忌提醒,还有梦中矣,心中大是感激。故而离座对长孙无忌深深下拜,道:
“恩公请受我一拜。”
长孙无忌忙离座伸手将李渊扶起,道:
“你我同舟共济,不言谢。”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长孙无忌将李靖有离心、曾向炀帝告发谋反之事告知。李渊切齿道:
“此因将仇报之人,必杀之。”
长孙无忌道:
“且记住,不必过急,落人口实。”
李渊应是,并约定尽快将长孙雪霞送到太原与世民完婚,长孙无忌才起身告辞而去。
次日,李渊礼送炀帝上巡后,便传建成、世民、元吉进书房,见世民、元吉互不言语,知长孙无忌之言果真,乃对世民、元吉道:
“吾知尔两人因杨丽儿事不快,中炀帝离间之毒计矣。古语有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不要因衣服之事伤手足情。且我等有驰骋天下、开万世基业之志,岂能因区区一妇人而忘凌云之志?”
世民顿悟,起来牵着元吉手,道:
“父亲之言极是,吾发誓:从今之后绝不对公主有异想,必严守礼制,请弟尽管放心。”
元吉感动的伸手将世民抱了抱,道:
“多谢兄弟理解。”
元吉言罢,转而对李渊道:
“吾绝不因此家事误天下大事,请父亲放心。”
李渊对兄弟三人道: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啊。吾等必有一翻惊天地的大作为。”
建成道:
“今天下大乱,有十八路反王、七十二处峰火,父亲何不利用炀帝巡于雁门之机,联突厥一举灭之而谋天下?”
李渊道:
“杨家乃当今正统,我率先出手,必成众矢之的,没有任何胜算。依今之天下势,杨家迟早必灭,且静待时机。”
元吉道:
“恐别人抢先,我等坐失逐鹿中原之机。”
李渊耳重心长对兄弟三人道:
“吾曾闻南方有一种树,名曰榕树,从不争先抢高,而是扎扎实实的不断生根,抓紧地面,吸收滋养,悄悄扩张,竟成为森林主宰。”
兄弟三人均点头称是,各自散去。
元吉回至府中,见府中处处满是挂灯笼,人人喜气洋洋,自己是新郎,却沾不到一点喜气,以着不禁烦恼,丧着气坐在厅中。此时,一侍女走过来,将茶端上,不适时宜的讨好道:
“贺喜公子娶得大隋公主!”
别人良言,在元吉听来却似讽刺,不由大怒,将递到面前的茶大力一推,喝道:
“贱人!跪下!”
那侍女不知哪里做错了,吓得跪在地上,哭了起来。元吉更怒,一掌将其打跌倒地一边,还不解恨,从腰间抽出剑,一剑直刺入那侍女心胸,顿时血流一地,竟死去了。
众下人吓得瑟瑟发抖,呆在当地,此时,有杨丽儿侍女从厅外过,看见元吉所作所为,悄悄往报公主。那杨丽儿想:必是自己不从,元吉心中闷,找下人出气。
于是,乃亲往厅前,命人将死者拖走,将大厅血迹擦去,收拾好乱物。对元吉道:
“虽是下人,也有主仆之缘,何不善待?如因妾而起,何不明言?妾亦可向尔陪礼道歉。”
元吉强笑道:
“无它,只心中烦闷!出出气便好了。”
说着,便回自个房而去。杨丽儿心想必是婚姻有名无实所至,于是,乃闷闷不乐回房,召带来的数十个侍女,道:
“从今天起,尔等十五人一组,分四班日夜守门,外人不得入我房,包括李元吉,未经我允许放入者斩!”
众侍女一听,面面相觑。杨丽儿将短剑抽出,拍的一声放在台上,喝道:
“谁不听令,试试看!”
众侍女顿时噤若寒蝉,一会儿,才陆续应是。于是,杨丽儿指定服侍自己的玲儿、红儿、青儿、容儿为指挥,将侍女分成四组,命人人带剑,日夜守护。
那元吉每每想近,却毫无办法。
却说游牧于北方草原的突厥民族,各部落散于各地,各自为政,混战不断,当中一大族实力相对较强,在一智勇双全的贵族青年率领下,连年征战,渐渐将突厥民族统一起来,在草原上建立了统一的强大北方游牧政权,此人便是始毕可汗。但是北方艰苦,缺乏粮食,为过严冬,每年夏秋之间,突厥骑兵往往南下边境或攻城、或扰民,抢粮劫财,以备过冬。
那始毕可汗探得炀帝北巡,便与众将谋划出兵劫炀帝,以争取更大收获。时值十月,闻炀帝到达太原,便尽起草原二十万骑兵,悄悄南下,藏于长城以北一带,待时而动。当闻炀帝北上穿过雁门,巡游于长城以南,大喜,遂令各路骑兵飞袭,企图一举将炀帝生俘。
炀帝在长城以南山阴一带突遇始毕可汗手下大将吉无言所率领的一万多先锋,长孙无忌率五千禁军骑兵拼命抵挡,炀帝自率众大臣狼狈南逃。
却说长孙无忌所率禁军乃隋军精英中的精英,双方在长城下混战。那长孙无忌指挥禁军与敌军拼死一搏,并亲率一队人马直杀向敌指挥中心,与那吉无言拼杀起来,那吉无言不敌,只得暂退以图再战。
于是,炀帝得以顺利南退。至雁门关时,始毕可汗亲率五万骑兵从西突进,从南向北包抄而来,炀帝不敢继续南下,暂停留于雁门关,并急传圣旨给屯兵于阜平的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和燕京的安北大将军梁师都,就地征召各郡人马,紧急扩军以勤王。
数日之内,始毕可汗二十万骑兵尽至,将炀帝团团围困于雁门关内,日夜攻城。好在雁门关地势险要,墙坚城高,突厥骑兵只善野战而不善攻坚,加上禁军战斗力非凡,长孙无忌指挥得法,所以有惊无险。却难为了一班养尊处优的随行百官和**妃嫔,一时惊慌失措,彷惶不已。
一日,炀帝召文武和众妃嫔议事。那皇后独孤氏忧心如焚,垂泪指着众文武,责道:
“满朝文武都是饭桶,不规阻北上,至此大祸。我等快成为突厥刀下鬼矣。”
炀帝安慰道:
“爱妻勿忧,雁门城高墙坚,突厥虽强,却不善攻坚,暂无患。”
独孤氏转向对炀帝道:
“敌骑兵漫山遍野,层层包围,雁门独城,迟早必破。”
炀帝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威严的扫过众文武,坚定的道:
“敌虽多,无后援;围虽紧,粮草缺;攻虽猛,不长久。我守城兵少,但各地援军却源源而来。只要艰苦善守,围必自解。”
众文武见炀帝镇定自若,又听分析得头头是道,方心定。顿一顿,炀帝又道:
“非常时期,我等要与将士同甘共苦,非参战人员粮食供应量减半。上自我本人,下至城中百姓,一视同仁。违令者斩。”
一些大臣却不服,在小声议论着,妃嫔一听,有大哭者。炀帝厉声喝道:
“大祸临头,还计较什么蝇头小利!要想填饱肚子容易,请到城头上与突厥人拼命去!”
顿时,大厅内百多文武大臣和妃嫔噤若寒蝉。
次日,炀帝与宇文化及巡城,宇文化及见粮铺高价售粮,民众抢购,便对炀帝道:
“我被强敌围,要作长久计,可将商铺和富户粮食收集,统一定量安排给百姓,以尽量延长粮食供应。”
炀帝道:
“此计可也,请太傅主持收集粮食和做好供应,以保战时军民所需。同时,还请组织民团维护秩序,造器械弓箭等,支持抗敌。”
宇文化及领命。炀帝仍不放心,又亲自到城中各处,视察战情、民情,鼓励军民积极参战。
却说那云定兴长期随军守边,在与突厥战争中累立战功,从军二十多年,竟从一普通士卒步步升迁至左屯卫大将军。炀帝命之长年屯兵于阜平,北防突厥。一日急报圣旨到,忙出迎,却接到炀帝紧急圣旨:令其召各郡兵马急解雁门之围。
于是,云定兴乃令军中长史写征讨突厥檄文,同时抄写圣旨,传遍附近各郡:令各郡抽出人马,十天内到阜平报到集中。同时,加强本部五万多人马整训,计划不日出兵西进。
李渊得到炀帝在自己辖区内被突厥包围的消息,心急如焚,正与急召来的朔州、阳泉、娄烦太守商讨举兵往救事宜,众人均言:敌太强,我兵弱,急救不得。李渊苦无妙计。
忽接到阜平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派人送来的征讨檄文和炀帝圣旨,大喜,乃决定从各郡抽调人马,前往助阜平云定兴。商定各郡抽一万人马到太原集中,由李渊派一将统率前往。
五天之内,三郡所派人马尽到太原,共得三万人马。李渊乃拟再派一万五千步兵,与三郡人马合在一处,由世民统率前往助云定兴。世民秘对李渊道:
“此去北上,必是恶战,步兵对敌骑兵,势不利,必损伤大。不如出我五千骑兵,利用机动之长,一来增我兵威,二来有利于减少我损失。”
李渊以为然,乃改出五千骑兵。李渊知此去必有一翻恶战,乃命世民率人马前往。世民大喜,乃点刘文静、刘玄基、段志玄、殷开山、候君集、刘政会等将同往。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