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正式收徒 三个弟子(1/2)
第35章 正式收徒 三个弟子
王阳明在南京陪伴着父母和弟弟住了半月。此前那近一年的时光里,他一直提着心吊着胆,强撑着精气神,时刻警惕着不让杀手近身,从不敢懈怠。眼下和父亲分析形势,奸臣榜上名头更大的谢迁,虽然被剥夺了官籍,被没收了历年的奖状荣誉,但作为平头老百姓的他,在余姚活得倒也自由自在。远在河南的刘健刘阁老,也没传闻有生命之忧。这意味着,王阳明的杀身之忧可以解除警报了。没有了杀身之忧,又打定了去贵州当驿丞的主意,包袱放下了,一年来积攒的疲劳疲惫终于活跃起来,王阳明病了。为了不让父亲担心,王阳明告别父亲,赶到了杭州,选择在西湖边上的圣果寺栖身养病。王阳明把在寺院养病看作舍身寺院,算是短暂的身心出家。
十二月,王阳明回到余姚,陪伴奶奶和诸翠,走访远亲近邻,告别家庙祠堂,做远行的准备。
王阳明的妹妹、两年前嫁到余姚马堰的王守让来看哥哥,一同来的有妹夫徐爱。谈到了学问,大舅哥和妹夫相谈甚欢。
徐爱中等个儿,面色白而纯净,脸很圆润,说他是圆脸,却圆中带方。徐爱眼神像孩子般纯净,纯净中含着坚定和执着,他走路很稳重,稳重中又有轻盈。这是那种心中有信念、一直心无旁骛地追求信念、活在自己信念中的那种人。他心思单纯,气质温厚醇仁;因为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并且敬畏着心中的信念,反映在形容上,就是恭谨。王阳明在心里给他下了两个字的评语“温恭”。王阳明喜欢这个妹夫,喜欢这样好学上进的青年人。徐爱的好学上进是在自己身上、自己心里用劲,这是块做身心学问的好坯子,他的面色,他的身材,整个儿都透着一股圆润的、温厚的、和谐的气息。这是一块璞玉。得到可雕琢的玉材,雕工爱不释手。对徐爱,王阳明心里痒痒的。
徐爱向王阳明作过揖,在客位就座。兄弟俩谈到了学问。
王阳明说道:“曰仁,你今年二十一岁,能够秋榜题名,可喜可贺!希望你明年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考中进士,为官做宦,造福百姓。从为兄的经历来看,纵考中进士,也不能止步的。”徐爱字曰仁。
徐爱一直正襟危坐,像在课堂上听先生讲课一样认真,大舅哥的年龄,大舅哥的学问,大舅哥在北京做官多年的经历,这一切都是恭敬的缘由。听到大舅哥最后这句话,他心里疑问。
王阳明注意到妹夫疑问的眼神,他这样的虔诚,这样的疑惑,恰似自己当年,王阳明接着说道:“《大学》八目讲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样一个次序。要做官,要治国平天下,前提是修好身。要修好身,就必须做好学问。为兄在京这么多年,发现不少人进士及第,获得了晋身阶梯,当了官,做了老爷,但是并没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没有修好身。这样的人当官做老爷,不过是为自己打算,想要升官发财。这都是学问缺失,学问没有做好,身心没有修好,对人对己,没有益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虽然没有修好,却一直在努力,没有放弃。”王阳明停顿下来。
徐爱有了疑问,恭敬地问道:“小弟愚钝,敢问兄长,以您之见,修好身、治好学问,有个什么标准呢?”
王阳明温和地笑了笑,说道:“问得好。具体说起来,可能十条一百条,归结到一句话,拿《大学》来说,用三纲‘明德、亲民、至善’来检验,是一个标准;拿《论语》一个字,就是你表字中这个‘仁’字,也可以检验。”
徐爱憨厚地笑了笑,说道:“长辈给我取字曰仁,有两重意思,一是这个‘曰’字通‘乐’,让我以仁为乐;第二重意思,这个‘曰’字当‘日’字用,期望我天天为仁,像圣人一样,天天、时时都在‘仁’中。可是这个仁的标准,我一直拿捏不准。《论语》中说到这个仁,据愚弟细查,一共一百零九次,意思各种各样,莫衷一是。请教兄长,您能否为我解释一下这个‘仁’字?”
王阳明赞许地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问得好。圣人用一个字,为兄用两个字,圣人说‘仁者爱人’,取一个‘爱’字,为兄用《大学》‘亲民’两个字。亲民可以作为试金石。这个民,可以是亲人,可以是陌生人,可以是不喜欢的人,甚至可以是敌人。”
徐爱听到“不喜欢的人”和“敌人”,惊讶得睁大了眼睛,插话道:“愚弟对不喜欢的人,一向是退避三舍;对坏人,一向坚持疾恶如仇。”
王阳明听妹夫说完,笑了笑,说道:“这是一个境界和心态。至于怎么处理和对待,一会儿再说。这个民还不仅仅是说人,一个人真到了仁的境界,”王阳明回味着自己在阳明洞天体证到的境界,缓缓说道,“对一草一木,飞禽走兽,山河大地,都会爱心发露。”
徐爱闻言惊讶得睁大了眼睛。王阳明好像沉浸在自己对仁的体验中,缓声细语地述说着:“真到了仁的境界,就像程夫子在《识仁篇》中描述过的,‘浑然与物同体’,山山水水,山河大地,蓝天白云,你会觉得那都是你的身体。人没有了私心杂念,无忧无虑。所以,程夫子在《识仁篇》开宗明义说,‘学者须先识仁’。曰仁,你的表字,时时提醒着你,学仁,做仁。”
徐爱温厚地笑着问道:“兄长,怎么学仁做仁呢?”
仆人王祥进来禀告道:“老爹,姑爹,饭菜已经备好,太奶奶吩咐喊你们过去。”
王阳明起身说道:“曰仁,先吃饭,你的问题一句话说不完。现在世上最缺少的就是你这样的好学精神。你能不整天想着怎么升官发财,而是时刻想着修好自己的身心学问,实在难得!”
徐爱跟在王阳明身后说道:“兄长,愚弟有两位好朋友,是同年举人,都是山阴人,我们经常一起切磋怎么做好身心学问。我们求道若渴,可惜一直苦于找不到先生。愚弟今天听您一席话,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愚弟有个想法,请兄长答应。”王阳明停住脚步,扭脸看着徐爱,只听徐爱说道,“愚弟想拜兄长为师,求学圣贤学问。”
王阳明听这话,心里很高兴,但是他有个疑虑,于是说道:“天下醉心于道学者,为兄只见一人,就是广东湛若水。道学不兴,天下无道,以道学为己任者太少,这是最大的原因。曰仁,你我本是兄弟,为兄怎么敢以师自居?”
徐爱坚定地说道:“道者为尊,以道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能传道、能授业、能解惑的人就是老师。请兄长不必推辞。更何况兄长年齿为长,胸怀道学,实堪为师。”
王阳明脸色肃然,说道:“曰仁,你说的有道理。道学不兴,师友之道缺失也是一个主要原因。”王阳明想起了在南京和父亲的谈话,父亲做过当今圣上的老师,讲“四书五经”,讲为君之道,眼下这样的世道,圣上用邪人走邪道,父亲悔恨自己教学无方,自己有愧师道。当时王阳明担心父亲自责太深,伤了身体,就劝解父亲说,父亲没有教好,圣上没有学成,祸根在师生关系没有摆正,老师给学生磕头,老师还有尊严吗?道学还有尊严吗?俗话说只有来学,没有往教,没有诚恳求学的态度,没有正确的师生关系,道学是承续不下去的。现在看,徐爱说的完全在理。
徐爱笑了起来,笑得天真无邪,笑着说道:“师徒之礼不可草率。愚弟回去好好准备拜师仪式。愚弟的意思,就近选定吉日,早成礼早受教。”
徐爱的两位朋友,一位是朱节,字守中,比王阳明小三岁;一位是蔡宗兖,字希渊,和徐爱年龄相仿。朱节和蔡宗兖对王阳明都是久闻大名,尤其是蔡宗兖,他与王阳明还有另一层关系,蔡宗兖的“四书五经”入门授业先生是王文辕。所以,听徐爱一说拜师的事,这两位都是数着指头盼吉日,希望能同入王阳明门下。
拜师仪式定在冬至后第一天。冬至祭罢祖宗,徐爱、朱节、蔡宗兖及许璋、王文辕,加上三位仆人,一行人起大早,乘船从绍兴赶往余姚,来投拜王阳明。
拜师仪式在王阳明家祠堂举办。
祠堂门外台阶东侧是一个盆架,崭新的铜盆里是清澈的温水,盆架上搭着一条新手巾。台阶西侧,立着一架鼓,挂着一面铜锣。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