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御前会议(下)(2/2)
从此心甘情愿的投向皇帝的阵营,鞠躬尽瘁以死报之,这手法不知道比李世民高明了多少倍。对于别人岑文本不知道,可他自己却知道自己的内心。
若是皇帝真的杀了李恪,他或许不会为其报仇,可无论如何也不会继续为其效力的。
大智若愚,重剑无锋,岑文本对眼前的年轻皇帝,打心眼儿里认同,心服口服。
长孙无忌则是微迷了一下眼睛,从萧禹脸上扫过,又经过岑文本和马周,最后落到了禇遂良和刘泊身上。眼神有些飘忽,很明显他没有把这次的御前议事,看得太过重要。
突厥的事情,就那么回事儿,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现在大唐又有了海量的钱粮,就算再大的战争,也不会有亡国的危险。即然这样,这种讨论,也就没多大意义了。
不涉任何实际权利的分析敌情,表达意见,没什么值得关注的。
他想的现在的朝庭格局,怎么无声无息的就变了个模样。以前房玄龄辅政的时候,朝政大权,六分在李世民乾纲独断,三分在房玄龄自己拿主意,三省六部的官员联合起来才能占到一分。
实际上,除了敏感的军权之外,大部份理政之权,只要房玄龄提出来,李世民多半不会有异议。皇帝要顾的事情太多,房玄龄就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朝政大小事务,几乎可以一言而决。
轮到大外甥主政后,他的六成皇权剩下一成不到,自己这个宰相,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独掌尚书省,却没有了那种一言而决的权力,什么事情都要和眼前这四五个王扒蛋商量,白披了一个权臣的黑锅。
实际权力,比之房玄龄可是差远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尚书省左仆射的首相之权,就变了五六位重臣的集体决策。不管什么大事小情,都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自己的首辅之权,就这么被分化成了六分之一。
长孙无忌心里暗叹一声,大外甥厉害啊!
关键是这种转变无声无息,却又水到渠成,好像自然而然就成了,连他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皇帝缺少经验,不乾纲独断,遇事向几位辅臣征求意见,也没什么错。
长孙无忌可以肯定,皇帝没有单独给任何人交待过。
而这几个三省主官,也没有额外的要求,偏偏几次商议事情之后,就和皇帝形成了某种默契。遇事都要发表意见,不声不响之间,这几个老东西就有了议政之权。
众人都持反对意见的事情,长孙无忌发现他竟然也无可奈何了。
他虽然独掌尚书省,也不敢犯众怒,和这么多人对上,就连刘泊这只狗,竟然也没提醒自己一下,堂而遑之的开始享受投票权了。
这种议政的模式,极大的压缩了自己的权力,以前只要搞定皇帝一人的。现在要和其他四五人做交易,分别说服他们,无形中增加了谋私的成本。
自己首辅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而大外甥看似也没有了发言权,可做为皇帝,天然的优势,让他可以超然其上,只要不和所有臣子对着干,就能拥有最大的主动权。
毕竟,这种模式是由皇帝主持的。
臣子们各舒已见,很难事事统一,皇帝看菜下碟,总能获得一部份人的支持。
皇帝先下决定,众臣随后附合;与众臣先达成一致后,皇帝再下圣旨,好像也没什么分别。
当皇帝每次都能和臣子们保持一致,时间久了,自然就积累了权威和声望。
长孙无忌深深的叹了口气,他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然用服从集体决策的方式,变相的达到了一言九鼎的目的。在外人眼里,都是皇帝的意志得到了贯彻实施,无人敢于违背。
是群臣听皇上的,还是皇上听臣子们的,其中真实内情,谁他喵的会知道?
偏偏自己这个左仆射,损失最大,再没了首相的权威。
大外甥实在是太滑头了,竟然以这种方式,保持了权力的安全,架住了自己。
是啊,一个臣子手握大权,容易失控。
当六个臣子,人人都有大权,等于就没有了权臣。我压不下去,就把其他人都抬起来,相互制衡之下,权力架构就会稳如泰山,谁也无法做到一家独大。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