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两手准备(2/2)
常晞合了书放到炕桌上,笑道:“前儿倒腾大书架子,找出了这本来,里头还有我父亲的书注,我好奇翻翻,是讲各地土俗民风的,写得很有意思。”
何沐阳便也顺手拿起来翻了两页。
果然是本前朝的古籍,每个地方的县名,所属州省,到京都的距离,以及当地的4时天气、物产、名胜、乃至于人文风土,全都记载得1清2楚,极其详尽。
书的扉页上题着几行小字,看样子是私交好友之间互相赠与的,并没有大量刊印。
本朝的国土辽阔,车马又慢,有多少人1辈子都只待在1城1县,从没见过外头的风景,像这样的1本书,满京都恐怕也找不出几本来,足可以当做传家宝了,可常家却舍得把这样的书当成女儿的陪嫁,而且1拿就是几大箱子。
这样的底蕴,实在有些不同寻常。
就拿他们何家来说,虽然眼下风光,可发家也才不过3代,家里倒也有两处藏书的书房,可大部分都是些兵书和历史典籍,要论杂学博览,远远比不上常家。
是不是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在朝廷大事上有独到的见解,才会劝自己那些话?
想到这里,他觉得1切都还算说得通了。
“多添1盏灯,小心太暗,看伤了眼。”
他刚想叫丫鬟进来,念头却微微1动,有些舍不得两人独处的时光,因此竟不叫人,自己下了地,又点了1盏灯拿过来。
常晞当然不知道何沐阳心里的想法。
假使知道了,她也只会在心里暗暗庆幸······
读书多了,杂学旁收的,因此对朝局有不同的见解,这已经是看起来最合理的解释了。
毕竟“重活了1世”这种事,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任谁也不可能往这上面去想。
眼见着何沐阳似乎不再有疑虑,常晞心下微松,更加不会主动勾起这个话茬,于是转移了话题:“听家里的仆妇说,何家先祖的原籍在延庆,是吗?”
她低头翻着书,去找延庆的那1篇。
何沐阳从未去过延庆,便也跟她并肩坐了,夫妻两个围着1本书,从字里行间去了解那是1个怎样的地方。
时间悄悄的流逝着,只有偶尔爆出的灯花声,装点着寂静的夜晚。
--------------------------------------------------------------------------------
文宏回京都后,3不5时的就会来宣平伯府,有时是何沐阳主动相邀,有时是来找常晞的。
他既是常晞的姑舅哥哥,又是何沐阳在军中的老下属,上门来顺理成章,任谁都不会有半句议论。
文宏的性格1向爽朗,心胸又宽大,不拘小节,正合了老太君的脾气,邹氏体察老太君的心意,因此每回都1定要留他在家里吃饭。
主子们都这么看重,底下人自然更加礼敬了几分,这么1来2去的,文宏跟何家的关系,反倒比久在京都的常家大房还更近了几分。
倒是何沛阳,从小就弃武从文,1看见文宏的气质体格,就知道彼此肯定不是1路人,因此跟他交往的并不多,不过见面时说上几句话,虽然算不上十分热络,却也不至于生分。
通过文宏,娘家的消息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常晞这里。
父亲提出的分家方法是把大房或3房单分出去,父亲3年来升迁了两次,正是仕途顺遂的时候,哪天升个京官也不是不可能的,族老们当然只能接受让大房分出去。
于是,随安那边派人来了京都,当面数说大房这些年惹出的种种事端,把个大伯父气得无言可回,转头又把火气发到大太太的头上,弄得家里到处鸡犬不宁。
长辈们不顾体面,大哥也觉得脸上过不去,便让大奶奶领着4奶奶和孩子们躲去了西山别院里,大奶奶当天就收拾了东西去了京郊,已经快1个月没回枫叶胡同了。
紧接着,济州也传了信来,说姑父姑母都过去了,却没有劝动父亲。
知道父亲这次是动真格的,常家2房也急了,2老爷亲自赶往济州,又是1通好说歹说,已经劝了大半个月了,依旧没有任何结果。
而京都这边,大伯父无论如何也不肯松口,父亲那里也是1样,因此族老们提议大家都回随安,开了宗祠,当着列代祖宗们的面,把这件事好好掰扯清楚。
大伯父已经赋闲在家,左右闲着无事,回去1趟也没有什么,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动身了,至于父亲是不是也要去,济州那边还没有传回消息,文宏常晞等人也就不得而知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