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人心(2/2)
于是,赏金百两,恢复杨溥的功名,就让他回乡了。
这其实很简单。
不过,他也知道,杀方孝孺是开始。他毕竟将下面的事情给做好,做结实了,他才能保证自己的权位。所以,他首先要做的是论功行赏。
而杨溥也感觉到,他在京师的所有好友,几乎一夜之间,都对他敬而远之。
丁显拜见黄子澄。黄子澄是闭门不见的。
丁显说道:“我有今日,杨生是立了大功的。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来,就是求官,我也答应。”
黄子澄心中微微一动,但是片刻之后,这份心动就平息了。他说道:“你能如何师一样,改革六部,重建内阁与吏员体系,新建部门掌管天下诸事?”
前文说过,黄子澄毕竟是传统儒生出身,他并不是完全赞同何夕的一些理念。但是他不赞同何夕的那些理念,其实是与方孝孺的想法有一些吻合的。
丁显一个个都见了一面,最后到了杨溥。
甚至有些人明确的告诉他。他当初为了报仇,他们可以理解,但是方大人做错了什么?有今日之难,从此之后,割席断交。出去之后。不要说你我相识。
他班底薄,所以凡是投靠他的人。凡是他原本的支持者,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跟脚,统统提拔。
很多事情都是漏洞百出,让人啼笑皆非。
最重要的是,方孝孺作为文坛盟主,这样的人才,大多都是方孝孺门下的,即便不是方孝孺门下的。也是仰慕方孝孺的。所以,忠诚好用的人不好找。
甚至有一些人在为他伸冤这一件事情,帮过他的人,也对他避而不见。
丁显立即去拜访一个人。并不是别人。就是黄子澄。
丁显是很欣赏杨溥的。虽然说,杨溥仅仅是写了一篇好文章。只是一个引子,接下来的事情,与这一篇文章关系不大。但是好文章难求,文章好手也不好求。
杨溥说道:“大人抬举,小人自当效命。只是先妣仙去,我没有守孝,已经大逆不道,而今大仇得报,小人想回乡守孝三年。还请大人见谅。”
丁显怎么能看不出来杨溥的意思。他虽然有些可惜,但是孝道却是一个不能否决的借口,不过无妨,这官场上的人从来是想向上爬的人居多。丁显有而今的地位还怕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不成。
无他,丁显很清楚,黄子澄是整个南京最熟悉何夕那一套的人。他跟随何夕学习,其实学习的仅仅是一些理念与方法。具体该怎么做事情,他不知道。真正了解这一些的是黄子澄。
而黄子澄与何夕之间的一个矛盾点在于。何夕刚刚开始用儒学作为皮,是为了让人能够接受。但是而今何夕的学说传播日广,有了一批支持者。儒学与新学的融化,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甚至几十年后,说不定有一批人要将两者给分开。
但是杨溥却心思很复杂。
方孝孺想过用儒学将何夕这一套融合掉,消耗掉。黄子澄其实也有类似的想法,他也觉得应该将儒学与何夕的新学统一起来,何夕之前做学问,其实也是冒充儒学一派。但是何夕在儒学上的造诣太浅薄了。
只是他是胳膊扭不过大腿。
比如拿捏黄家。黄子澄总不能是从石头中崩出来的。总有他在乎的人。就算他是石头中崩出来了,不是还有那一块石头吗?丁显不会将事情做绝。但是黄子澄是聪明人。知道一直拒绝是什么下场。
丁显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只能请黄子澄出山。他才有信心将这一件事情做好。
儒学历史上,很多大儒的弟子转投到了对头门下,也是很正常的。
何夕变法得不到主流舆论的支持。就没有愿意投奔到何夕门下,强行为之,掌握权力之后,自然会有很多人为了权力到何夕门下。这些人是不堪用的。
因为他们是为了权力。变法什么的,不过是敲门砖而已。用过就扔。看似他们忠心耿耿,愿意为了变法赴汤蹈火,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关心变法有什么效果,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权力而已。
这个时候,丁显将六部全部撤销掉。重起炉灶,他没有那么多的可以用的人才。在现在的体系之内,他可以使用一些权力争夺的失意者。或者趋炎附势的人。在原本的权力框架之内,丁显还能掌控,将这框架给拆了。大明朝廷会失控到什么地步?他都不敢想象。
没有何夕对官僚的掌控能力,这事情想都不要想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