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民意论(2/2)
历史上,燕王打了好几年,也没有改变这个想法,而今也是一样的。
都是外戚,虽然立功,但是实际上在朱元璋时代得到重要的外戚。
估计,何夕自然都不知道,他这一篇文章在南京,还有不小的统战价值。
——
何夕这一篇文章最大的统战价值,并不在勋贵这里。毕竟,抡起对民意的操纵,他们这些人才学到什么地方了。真正的民意从来是在士大夫手中。
这种矛盾不过是被隐藏在南北战场下面的暗流而已。
“但是,家里有千口,主事一人。”徐增寿说道:“国家这么多事情,有什么统一的民意不民意的。到时候朝廷该怎么决断啊?”
李景隆叹息一声,说道:“如果太祖也是这样想就好了。”
“怎么想?”郭英看不明白。问道。
但是在南京可就不一样了。
可以用这二十年看看未来是怎么样的变化,是怎么样的波澜壮阔。
——
总体上来说,何夕的种种作为在北京的反应并不大,因为何夕几乎一统北京的士林。北京的读书人大多都是何夕的徒子徒孙,即便不是,也拜读过何夕的文章。
“你说的对。”郭英叹息一声,说道:“太祖能这样想就好了。”
郭英顿时皱眉,让他去理解火器新战法,他还是能理解的,毕竟到底是打过仗。有些东西是相通的。但是理解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就不行了。
徐增寿虽然想与北京搞好关系,但是总不能太出格了。而李景隆,郭英,等这些人算是对北京关系最好的人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与何夕本质上是一类人。
民意这个东西,是可以伪造引导的。
李景隆沉思一会儿,说道:“大概是今后朝廷有什么大事,先要征询一些民意,然后在做决定。如果大家都不同意,皇帝也不会能做。”
皇帝的命令就是天命。
无他,对强势皇权的反弹,其实在朱元璋死后一直存在的。几乎满朝上下,包括了何夕,都不希望天下间有另外一个朱元璋的出现。但是同时,朱允炆与朱雄英都是本能的效仿朱元璋来治理国家的。
何夕这个理论给了他们太多的操纵空间了。
这让这些人很不好受。
毕竟李景隆的父亲是有名的儒将,而李景隆在儒学上也是有造诣的,并不是睁眼瞎。
李景隆就给他们解释了民意与天意的区别,这些道统与法统的不一致的地方。
徐增寿也是得到了父亲的支持,想办法与北边搞上关系。但问题是,南京城之中,大家都与北京方面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但是都是生意上的关系,几乎没有人愿意投奔北京。
何夕自然是没有心思去分辨打压这些人。但是这样的事情,根本不用何夕来做,毕竟何夕以及何夕身边的人自动形成一个小圈子了。不了解科学的人,不了解何夕新学的人。根本不可能融入圈子,自然也很难得到机会。
此言一出,这些人也议论纷纷,有些人看向李景隆。
用民意代替天意,对士大夫们的震动是非常大的。
这简直就是给了大儒们诠释最高权力的机会,这个权力还在皇帝之上,因为皇帝是承民意而治。如果将自己的思想确定为民意,那么即便是皇帝也必须遵从。
这岂不是让,无数儒臣感到头皮发麻吗?
这简直是一个前无古人的的机会。一时间,何夕在南京大儒圈子的评价,有错乱的趋势。
一方面很多人抨击何夕,离经叛道,根本不是儒学正宗。另外一方面,有人私下感叹,何夕真大儒也。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