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2)
父亲回家了。他想让我体会一下他自小生活的江南情调,也想重温他儿时的旧梦,带我去了江边。
我第一次站在了山城市区的高处。那里我可以俯瞰江边的景色,一览江对岸郊区的风光。
从市区的街道通往江边有石砌的台阶,还有从一开始便让我惊叹的缆车。那种缆车并非如今流行于世界各地的悬挂式的舱室,而是与火车客车车厢或地铁车厢类似。它从侧面看呈平行四边形,下面有铁轨和钢轮,车厢一端有一根钢缆链接山坡上方的机房,从里面同时伸出另一根钢缆,连接与之平行的轨道上的另一节车厢。当其中一节车厢往下方行驶,另一节车厢则向上方行驶。因为处在斜坡上,站台便建造为从上至下的阶梯式。车厢的门框下沿,也相应设计成水平式,以便和站台地面吻合。那时我对缆车及相关的设计着了迷,我不知人们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
父亲带我坐缆车,我兴奋至极。
乘坐缆车需买票,每次一分钱。岸上的机房旁边,有一名女人在窗口卖票。她发现我会说普通话,很喜欢,就说:“这个娃儿会说普通话唉,不要买票喽。”于是我一生有了唯一的一次特权。
我与父亲来到沙滩,他要带我乘轮渡。
那时重庆与郊县间少有桥梁,但有轮渡,无论人、车都可登程。
那是我这个“北方娃儿”第一次乘船渡长江,很兴奋。到了对岸,父亲为了让我高兴,也为省钱,下船时未出检票口,而是通过跳板绕至上船通道。父子二人用单程票坐了个来回才上岸。
自那时起,我时常在奶奶家门口遥望江边。那里可看到延绵的长江和江面上的船舶,还有我喜欢的轮渡。甚至江对岸的山坡。
父亲回家了,独自住在一间平日里作储藏室的小屋。
如今回忆起当时的情节来,他倒是更像是儿子,而非父亲了。他在那间小屋做他自己想做的事。他将火柴盒或香烟盒上的图片剪下贴在一个旧笔记本上,那些图片都很简单,记得其中之一是一艘帆船在海上。后来这个笔记本又被带至原城。
午睡时,隐约听到楼下小贩的叫卖声。父亲一骨碌爬起来,抓起一个大茶缸跑到下面的天井里。不一会儿,又兴冲冲地端着大半缸的有点像米饭样的东西,他告诉我那东西叫“醪糟”,于是我第一次品尝了米酒,那也是父亲离开南方之后很多年没吃到的了。
父亲从小是独子,有些任性,还有些懒。但有时他也做些儿子该做的事。爷爷有一台使用交流电的老式真空管收音机,只有机芯和架子。父亲试着用木材为爷爷的“宝贝”做个壳子。天很热,他赤裸着上身干活儿,脾气很暴躁。他用烙铁在做好的机壳上烫烙出一个个圆孔,以便装旋钮用。我在一旁很好奇地看,却因有时碍了他的事而挨揍。
好心的爷爷便将我带到他的房间,小声对我说,天热,干活儿的人容易心烦,叫我不要惹爸爸生气。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戴干部帽、穿干部服的客人,那是六十年代初期的装束。那人个子不高,瘦,大眼,人挺和善,还有几分恭谦。说是爷爷的同事,却与父亲说了大半天话。父亲晚年告诉我,那是爷爷单位的支部书记,特地来找父亲谈话。解放前,父亲还在中学时代便参加革命。为躲避反动统治者的追捕,他几经转学,最后转辗来到西安,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直至迎来新中国的曙光。解放后随大军接收兰州,不久又进军西藏。那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父母与许多老西藏一道,在那片雪域高原上,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父亲生性刚强,见不得半点小人之心、小人之言行。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五十年代末自然也未能逃脱那场运动。
父亲虽已“下野”,却始终以一个共产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因年轻看不惯许多事。爷爷是旧时代过来的人,父亲常常毫不客气地在一些日常事务上指责爷爷。爷爷内心苦恼,又不愿与儿子争辩,便求助于单位领导。
原来那人是来为爷爷说情的。爷爷大概向他讲了父亲的事,虽说父亲当时无职无权,对方却对父亲很有礼貌。
那人待父亲很客气,说爷爷在新社会已得到了学习,改变了不少,请父亲理解老人。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