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扭转乾坤(2/2)
长安城的攻克,说来是宜城郡王、少师、洛都留守方大用的功劳。他之所以如此奋勇,自然也是受了内心不安的驱使。光正三年,正是所有人的不安交汇融合在了一处,于是千种业,万种因,最终结成了一种果。
方大用立此大功,朝廷应当要给予表彰,陆太师进宫便是草拟朝廷将要授予的封赏。方大用由少师进位太傅,除原任洛都留守之外,兼领三秦经略安抚使,以抚绥地方,安定人心。
陆太师在做如此考量的时候,头脑里浮现出已故太傅陈从圣的身影。陆太师不禁暗想:同样是三公之一的太傅,方太傅日后会不会继承陈太傅的遗志?但是随即他就摇了摇头,陈从圣与方大用是心性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陈从圣一介书生,有志向而无野心;方大用赳赳武夫,无志向却有野心。
陆太师看人向来是准的,他站在南都的朝堂上似乎遥遥可见长安的城阙,所以他能感受到方大用日益膨胀的野心——将心比心,如果换作陆太师自己,也难保不生出许多痴心妄想。
可是荆湘间还有吴王在呢,吴王又怎会坐视不管。吴王之外,东胡和齐鲁也一定会对方大用的行为加以钳制。只有彼此势均力敌,天下才能做到四平八稳,朝廷也才能高枕无忧。
这一天陆太师实在很忙,尽管林重阳不断地求见,陆太师都没有功夫搭理,掌灯时分,听说林重阳还呆在府中候见,陆太师这才拨冗见客。
陆太师时正用膳,林重阳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向太师陈述昨夜太保府上鬼祟的密会,当说到未能将马行原、储定安当场拿住时,林重阳依然感慨叹息不已。
陆太师听了,放下手中的筷子,有点不以为然:盯紧一点虽说是好事,但也不必杯弓蛇影,疑神疑鬼。太保这一向闭门谢客,老实得很,分明是想避祸。马行原、储定安执掌宫禁门户,且军中又多有其亲信手足,所以暂时还是稳住他们,不要惊动为好。你说他们密会逆谋,可有证据?既无证据,那就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叫人如何相信?那岂不是又要重蹈先前谶诗案的覆辙?眼下长安克破,吴王一时半会恐怕回不了京,朝中诸事烦扰,难得消停,故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陆太师这番话,说得林重阳只能唯唯称是,告退之际,陆太师又叫住他:太保那里你时时加以留意便是,如有一点把柄在手,那便照死罪来治,决不让他脱罪漏网。
长安克破引起的震荡,一点不亚于年前长安伪朝的覆灭。相较于这桩大事,治太保死罪则成为一件可以暂缓的小事。自从接到前线奏捷文书的那一刻起,陆太师的精力几乎全放在这上头,别的事眼下全都顾不上。
跟东胡这下应该是彻底的翻脸绝交,那么朝廷究竟有没有做好与东胡一争高下的准备?虽说朝廷曾经斥退过东胡的国使,但那只是朝廷的故作姿态,是想以一种强硬的态度,来威逼东胡有所退让。关中是块近在嘴边的肥肉,不去吃它,实在有愧于上天的恩赐,何况东胡已经得到晋阳,若再被它收取了长安,则江南几乎是一无所获。
朝廷固然希望能够收取长安乃至整个关中,只是长安克破的消息似乎来早了一点。按照陆太师的设想,攘外安内作为朝廷既定的方针大计,肯定是要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执行,只是现在的形势就好象脱缰的野马,朝廷正在失去对它的控制。
在陆太师看来,攘外安内,名为两桩事,实是一桩事,所以必须齐头并进,借此可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后顾之忧。不然的话,就既攘不了外,也安不了内,朝廷将因此陷入左支右绌、顾此失彼的境地,而内忧外患,一旦两头做大,朝廷恐怕再也无力制服其中的任何一方——眼下的情形搞不好就有滑入深渊的危险。
从现时来看,长安克破,既激怒了东胡,又壮大了方大用,这岂是朝廷之福?
以陆太师与吴王的定计,吴王此刻应该进兵洛上,先将方大用的地盘占了,同时也把他的后路顺便给堵了。方大用除了引兵进击关中,攻取长安之外,别无出路。既然争夺关中,则方大用与东胡无论谁胜谁负,都要损耗自身的实力,而这才是既攘外又安内的好谋略!
可惜吴王没能进驻洛上,就好比棋下到关键处却走错了一步,这下可好,从洛都到长安,从中原到关中,立即都被方大用收入囊中,朝廷对此却还要表示欢欣喜悦,还要封官授爵,犒赏其部众。
幸好朝中有陆太师坐镇,他可不想方大用一路春风,事事顺意。
时移势易,外患内忧也跟着变化不定,审时度势,往往需要朝廷重新调整部署。象曾经的靖逆伪朝本是朝廷小心应付的第一大敌,不想不可一世的靖逆一系忽而就土崩瓦解,一败涂地,而原先的友邦东胡现在却摇身变成了江南的头号敌人,这些都是要严阵以待的外患;至于内忧,起初是想要剪除太保张成义之流心怀诡诈的奸佞国贼,现在被提上日程的却是如何防备方大用这般跋扈不臣的封疆藩镇。
虽然到目前为止,克破长安的大赢家毫无疑问是方大用,但事实上想趁着关中无主而要扩大自己实力地盘的却不只他一个。屯驻汉中的涪城郡王、剑南节度使赵思诚也按捺不住地出兵了。他这回用的是三国时魏延建议诸葛亮的奇计——出兵子午谷,突袭长安城。
东胡兵马正是挡不住这两支劲旅,才不得不放弃长安,一路退往晋阳。
潼关距长安多不过两日路程,汉中到长安最快也要十日,所以当赵思诚出了子午谷,长安城已为方大用所捷足先登。
既然兴兵关中,便无退却之理,即使争不来头功,那么次功也是要抢一抢的。赵思诚于是率军渡过渭水占了咸阳,与长安隔河相望。自然赵思诚也要上表朝廷,奏告大捷,请求封赏。
两封捷报,一前一后,接踵而至。陆太师亦喜亦忧,准备顺其所请,将赵思诚控制下的汉中、雍州二地割而封之。朝廷的态度似乎并不偏倚,谁打下的地盘那就应该归谁所有——反正暂时都还不是朝廷的辖境!
陆太师貌似公允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汉中一向为蜀地,归入剑南节度使赵思诚辖下并无不妥,而雍州历来属于秦地,本该由三秦经略安抚使方大用所领,将之归入赵思诚麾下,方大用未必甘心情愿。再说雍州与长安,地脉相连,形如唇齿,将雍州除去,三秦就只剩下两秦,所谓的“三秦经略安抚使”也就显得名不副实。
只是朝廷必须打压方大用,对此陆太师想得很深远。据有洛上、兼并关中的方大用,地方千里,甲士百万,一旦有谋逆不臣之心,天下难有人能够制服,所以需要扶弱以抑强,而赵思诚正是这个上好的人选。
依皇帝敕旨,经朝廷册命,方大用已经由少师进位为太傅,这空下来的少师之位,则不妨作为加衔封授予同样立有大功的赵思诚。这样赵思诚以涪城郡王、少师、剑南节度使的身份兼领汉中、雍州二地民政军务,无论是从官职、衔称,还是爵位、品阶而言,赵思诚与方大用不是势均力就是旗鼓相当,足可分庭抗礼。
方大用虽说据有了长安,但若无汉中、雍州左右翊卫,必然处处掣肘,事事牵连,想要一举翻天,难上加难矣!
陆太师也知道“窝里斗”不好,但是陆太师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法子。他害怕这外患一除,内忧就会频频生出——史上封疆不臣,藩镇谋逆的凶事屡见不鲜。而“窝里斗”足以消耗掉他们的实力,牵扯住他们的精力,等他们歇了劲、斗不动了,朝廷便可以按步就班地收拾他们。
有鉴于此,除非朝廷能将一切权柄都收归禁中,君臣父子,雍熙和睦,各安本分,各守大义,否则朝廷就要想方设法促成他们“窝里斗”、激发他们“窝里斗”、挑动他们“窝里斗”。
陆太师才不怕他们相互之间斗个你死我活,陆太师怕的是他们抱成一团,联起手来与朝廷斗——那才是恶梦般的开始,想起来就会让人不寒而栗!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