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回 满剌加港寻故友 中国山下鉴英烈(1/2)
大明号离开了帽山,躲过了海盗。
三天后,一路顺风的大明号,已经看见了前方的大陆。船民们上岸补充了给养,老督军又下令起航。
“你们知道海盗船是不是跟来了,追上咱们就没好。”老督军一声令下,大船又满帆了。
这一日早晨,老督军算计满剌加应该到了,他站在甲板上向北岸看去,果然,远处痴癫景象正是满刺加。
岸边的码头上,已经有人在关注大明号了。岸边一只小船向大明号靠来,船上两个老人,向大明号喊来。
大明号的船民们一听有人用中国话向他们喊来,都往小船看去。老督军对铁拳头说:“你告诉他们,我们是古里来的华人,是回大明的船,在此停留一日。”铁拳头喊过,小船示意了岸边的泊位。
大明号靠上了码头。老督军宣布停留一天。早就盼着下船的人们听老督军发话了,一阵欣喜。
“有规矩无约束,你们高兴什么,下了船也要给我斯文些。”
老督军说了下船的注意事项和归船时间,又安排了李默负责船上的补给和守船,便带着铁拳头和宏正一起也下了船。宏正把太小儿交给李默。便和老督军一起向大街上走去。
刚刚小船上的两个老人也上了岸,迎住老督军见礼问候。
老督军看来人衣着郑和时的军服,六十岁的样子,也一抱拳,问道:“你们是大明的老兵吗?”
两个老人并肩站住,一个说:“我叫刘向,我弟弟叫刘往。我们俩是随郑和来这里的。在这里的留守物资转运站已经三十多年了。”
铁拳头笑道:“还是孪生兄弟俩呢。”
老督军这才看明白,原来二人长得一模一样,问道:“这么说,你们是转运站的官员,就是大明驻这里的官府了,老夫就找你们。朝廷还有人来吗?有船来吗?有船队的消息吗?”老督军似乎还有话要说下去,被铁拳头拦住,“爹,你别急。”然后冲两位留守道:“见过二位大人。他是我爹,随郑和下西洋的老兵,他官儿不大,管的宽,我们都叫他老督军。他就是这么个急脾气,说起话来什么也不顾了。”
两个人相互看了看,然后重新一抱拳,刘向道:“大人在上,我们这里的官员都没了,朝廷也派不来人,我俩自不量力,老督军面前有失体面,还请老督军多包涵。”
刘往也说:“我等尽职尽责,留守待命。不知大人驾到。”
老督军急忙打断他俩的话,“不必多礼。我问你们有没有大明的消息。”
“大人问我们,我们还以为大人能带来一点儿消息呢。”
刘往的话,让铁拳头的心凉了一半,又追问道:“你们离着大明这么近,也没有人回去吗?”
刘向说:“前几年有来往的船,也能带过来一点儿消息,可近几年,朝廷实行的海禁越来越严了。来往的船也就没有了。也有回去的船,都是一去不回。若是一般的商船回大明,恐怕都是这个结果了。”
宏正问道:“怎么又海禁,朝廷的官船也没有来往吗?不能连郑和的船也给禁了吧?”
刘向说:“我们也是听说,广东这边的规定,片板不许入海,外船不能靠岸。严禁民船出海,更不用说民间的海外贸易了,违禁者严刑峻法惩处。就连官方来往的朝贡贸易都没有了。”
老督军问道:“是不是朝廷又出事了?”
刘往道:“一个皇上一个令。这不是太正常了么。”
铁拳头又问道:“现在是什么年号了?”
两个人一听,眼神也异样了。刘往问道:“怎么,你们连这个也不知道吗?”
“我们那边一点儿来往和音讯也没有。知道肯定不是永乐年了,但是我们忘不了永乐。现在还是沿用永乐年号,已经排到永乐66年了。”
“要是从永乐论起,那皇帝都换了好几个了。”刘向说,“现在已经是成化年号啦,过去的年号也有五六个了。永乐完了就是洪熙、宣德、正统、景泰,现在已经过去五位皇帝了,现在是成化帝朱见深。你们既然回大明,想必也是回了大明,觐见皇上吧?”
刘往说:“这还用问,既然是朝廷的要员,回到北京,就得面见圣上。”
老督军说:“我们来这里,在路过的帽山岛,看见了一艘西方来的海盗船。”
刘往说:“一艘海盗船,有什么可怕的,自从郑和来南洋剿灭了海盗以后,这里便一直很太平。”
老督军说,“若是当年,老夫也不怕它,可是现在,能保一方平安,说的容易,没有炮船,没有御敌之兵,只能挨打。你们当职守责之人,还是上心了的好。”
宏正说:“这是武装起来的海盗,莫说南洋,就是大明,也难以对付这些强盗。他们的船上,炮位密集,船兵手里使用的武器,都是火枪,咱大明叫火铳,我听说过,中国元朝就发明了火铳,可是以后就没有了结果,朝廷里若没有这武器,也是要吃大亏的。”
刘向应承着,“道长这么说,那我们提醒咱们大明人注意就是了。”
老督军提出要走访满剌加的大明人,刘向道:“理当效力。现在老人儿没有了,我们这茬儿人,大人也许有认识的。”二人前面引路,几个人说着话,走上了大街,迎面一路结婚队伍,停在一处二层小楼下。刘向说:“那也是一个华人家的后生结婚。”老督军一看,新郎衣着中国传统的礼服,新娘的打扮也是一套传统的凤冠霞披。
“还不错。”老督军一边走一边说,“大明的礼数规矩还没忘。”
刘往说:“忘不了,这里是华人最早的一个聚居地,大明以前就有了,所以叫做唐人街,现在也叫成了大明街了,你看这街上已经起来了几处漂亮的楼房,既很别致。也有大明的风格,都是郑和来了之后才有的。原本这里连砖瓦都见不到,郑和带来了砖瓦泥匠,后来还有汗丽宝公主也带来了宫娥仆佣、艺匠乐工。这些能匠,成就了满剌加的宫廷建筑,国王建造王宫时使用的也是大明式的砖瓦呢。现在满剌加人也学会了制砖做瓦建造房屋了。”
几个人说着话,不觉走过了商业街,经过一小片丛林,来到了一座小山下,一条小河紧贴着小山,流向了大海。刘向说:“这里曾经是郑和的驻地,不过现在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华人的坟碑,先人的魂灵,不能回大明,只能在此安息了。”
宏正问:“华人怎么会拥有这座山的呢?”
刘向说:“这是当初,大明的皇上将汉丽宝公主,许配给了苏丹满速沙之后,苏丹专门为汉丽宝公主和她的侍女们特别划出的修建宫殿的小山包。赐给公主和她的500个随同定居,这座小山,便成了华人的特别集中的地方了。”
“公主的宫殿在哪?”
“再往前走,过了居民区不远就是了。眼前你看见的就是华人的居民住房区。”
一行人走过几处简陋的矮房。宏正见一户华人家庭似乎是在祭拜神灵,香火的烟色从低矮板房的门角处飘出,门两边贴着对联儿。宏正能感到刚刚过了大年的气氛犹在,再看贴在门两边的对联:
龙势腾海落异乡,游魂仍飘零。华运勋业有茂叶,落叶盼归根。
宏正心中掠过了一丝凄婉苍凉。他躬身低头,向小屋里看去,小屋的尽头,几块木板搭成的台面上,摆放着关公像和观音像。
刘向说:“供奉神灵没有庙宇,谁家有神龛,便热闹了,赶上好日子,家家都来人,给神灵上香,也给先人磕头。”
老督军也叹道:“我们当年的下西洋,浩浩荡荡,可现在的浩浩荡荡只能在大家的心里了。”刘向道:“在心里也是个盼望,这里与中国往来的航船,一千多年也没有停息。郑和只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让宋元时和汉唐时的华人,千百年的盼望成了现实。可是现在大明人滞留于此,谁人是郑和第二,是不是也要再盼过上千年,又不好说了。”
刘往看话题沉闷了,便引开了话题,指着不远处说:“那边还有一个水井。这是郑和来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要喝水,便派人打的一口井,所以叫三宝井。船员们喝了井水,真是有病的治了病,无病的也爽了身。就是现在,这里的华人们都相信,用郑和留下的这井里的水,可防灾祛病;穿用三宝井水洗过的衣服,能保证自己死后灵魂能返回故乡。
宏正对老督军说:“既然这里是郑和走过的地方,咱们也都到处看看。”刘往对宏正说:“道长有心看看,我家也在这,就先到家坐坐。”说完用手往前面一指。宏正往前面看去,一片简陋的民房突出了一座砖石结构的瓦房。房前还有一根竹竿,高挑着一个红灯笼。
众人往前走,忽听街口有人哭叫。
“爹,我娘又犯病了。”街口处跑来一个小伙,边跑边喊。刘向迎住嗔道:“慌什么?出了什么事?”
“我们往家走,刚到这街口,我娘突然就犯病了。”
刘往道:“哥你去吧,我陪督军大人。”刘向招呼了一声,向了街口跑去。刘往回头对老督军说:“对不起,大人来的不巧,我们家里有点儿事儿,让各位赶上了,怠慢了。刚才这小伙子是我侄儿,叫刘有,陪他娘出去拜晚年,这是刚刚回来,还没到家呢。”
老督军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宏正上前一步,说道:“犯病了就有病治病,刚才听你侄儿的话,老夫人犯病不止一次了。”
“是呀,经常闹病,也找人看过了,咱华人里也有明白人,可是也看不好。”
说着话,迎面刘向父子俩扶着刘夫人走了过来,后面跟着几个家人。刘有对刘往说:“叔,我娘这会儿好些了。”刘往说:“知道了,进屋吧。”刘家人进了那幢瓦房。
宏正向狭窄的街口看去,正看见李默走来,肩上还骑着太小儿。
“师父”太小儿看见了宏正,也喊了过来。宏正看太小儿一脸的哭相,笑道:“看看你,真是没离开过师傅。”
李默说:“道长,你的太小儿真能魔。你走了没一会儿,他就坐不住了,非要找你不可。他还掐指算了,说你们要碰上麻烦。我把船上补给的事安排完了,这才被他拽着,来到了山下。他说找不到你,大明就回不去了。正好碰见这家人有事,太小儿说看见了就不能不帮,所以就一直跟到这里了。没想到你们在这。”
“赶上帮忙,这不挺好的吗,这是做了一件善事。”
李默接着说:“我带着太小儿来到了这山下,太小儿说一个鬼影上了路面,拦住了道路,我也看不见啊,就让他别瞎说,特别是大白天的,哪儿来的鬼啊。几个行人走过,见行人中的一个女人闹了起来。我也有过被鬼附身的经历,这才信了太小儿的话。太小儿说那鬼没有了,就是上了女人的身了。我和人家打了招呼,太小儿给那人点了安神穴,那人果然就闹不起来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