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安史之乱 17】(2/2)
此前。安禄山出任平卢节度使兼任柳城太守,出任范阳节度使时兼任范阳大都督长史,范阳大都督由亲王遥领,长史为大都督府的实际长官,而安禄山这次出任河东节度使仅仅担任云中郡(今山西大同市)太守。由此带来的深远的政治军事影响将在日后显现出来。
杨钊的从军生涯并不顺利,因得罪领导而受到鞭打。
安禄山此前曾经上奏将阿布思及其率领的部众迁移到他的辖区内。这件事因为遭到阿布思的反对而作罢。安禄山想利用这次联合征讨契丹的机会趁机杀害阿布思,不仅可以铲除一个强劲的对手,还可以收服他的部众增强自身的实力。
虚度年华的杨钊直到而立之年仍旧没有立锥之地,于是跑到剑南当兵去了。
家道中落并没有激励着杨钊奋发图强,光耀门楣。我行我素的杨钊自幼对读书没有多少兴趣,而且行为放荡不检点,酷爱饮酒和赌博,俨然一个沾染不良习气的不良少年,所以邻居乡亲们都看不起他。
堂叔父杨元琰在蜀州病故。杨钊闻讯后跑过去帮忙料理丧事。
尽管如此,杨钊这个小官吏仍旧可以凭借贵妃娘家人的身份可以进宫服侍在李隆基身边。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李隆基发现了杨钊身上的闪光点。(未完待续。)
杨钊没有冒失地直接觐见如今已经身为贵妃小表妹,而是首先找到了自己的老相好杨玉环的二姐。
后来肃宗李亨当政时认为剑南节度使管辖区域过于辽阔,所以分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东川节度使。代宗李豫将剑南西川节度使、东川节度使以及山南东道节度使合并设立“三川节度使”。唐代没有“四川”的概念只有“三川”的概念。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二月,安禄山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的请求终于得到李隆基的批准,从此,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近二十万精兵全都置于安禄山的掌控之下。
望着恐慌不安的安禄山,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达到目的的李林甫改用温和的口气,还曾经关切地将自己的袍子披在安禄山的身上。恩威并施的李林甫让安禄山感激涕零。
惊恐不已的阿布思最终走上了反叛之路,逃回了曾经熟悉而如今又陌生的大草原,数次侵扰唐朝边境,成为唐帝国的心头大患。
吉温是善于见风使舵的政治投机高手,所以他一直游走于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三股势力之间。
剑南是哪里?剑南指剑阁以南的广大区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以及云南东北部。
这件事被当红戏子李龟年知道后,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模仿安禄山惊恐万分的丑态。李隆基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
此时的漠北已经成为日渐强盛的回纥的天下。在回纥的打击下,穷途末路的阿布思最终投奔葛逻禄部落。
吉温曾经秉承李林甫的意志对太子进行残酷的打压,也曾经暗示杨国忠是向李林甫夺权的时候了。
随着李隆基对他宠爱的加深,自我膨胀的安禄山渐渐不把李林甫放在眼里,举手投足间透着傲慢。
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不可能长时间待在河东,所以他需要一个人帮他掌控河东镇的大权,最终选择了吉温。
由于叔父家里的人都忙于料理丧事,杨钊趁乱从叔父家中搜罗出大量财物,然后跑到赌场里美美地赌了一把。可是却输了个精光。
这个人就是杨国忠,早年名叫杨钊。杨钊的祖父杨友谅与杨玉环的名义上的祖父杨志谦是亲兄弟,所以他只是杨玉环的一个远房亲戚。
在一旁的安禄山自然领悟到李林甫的老辣,不得不弯下了自己腰。
甘拜下风的安禄山恭敬地称呼李林甫为“十郎”。唐代,郎是主人对仆人的称谓,足见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恭敬与惊恐。
吉温接到委任状后不禁欣喜若狂,因为一条金光大道已经在他的脚下铺就,可是他高兴得太早了!
在安禄山的推荐下,吉温出任河东节度副使、知留后。张通儒出任留后判官。
正值她刚刚死了丈夫,两个干柴烈火般的男女自然夜夜温存。
我们难以准确地判断安禄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萌生反叛之心,但他的一个举动却足以证明他那颗本已不安分的心开始躁动了,那就是他让自己的心腹刘骆谷长期留在京师,刺探朝廷的各种情报。
因为与当朝宰相李林甫不和,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急切地希望与日益得宠的杨贵妃拉上关系,从而为自己找到一座可以遮风挡雨的政治靠山。
杨钊竟然穷困到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的地步,幸好得到当地富豪鲜于仲通的慷慨解囊。这就是“官员傍大款”的好处。
善于巴结领导的吉温与安禄山的关系迅速升温,最终形同兄弟,所以吉温终于说出了藏在心底的话语。
他后来凭借工作突出混了个新都县尉的小官,可是唐代的广大中下级官员可不是铁饭碗,任期届满后需要等待组织再分配,如果得不到新工作的官员不得不下岗再就业。很多人因此失去了生活来源。
虽然他已经是帝国的郎中级官员,可是他仍嫌自己升迁得太慢,所以他必须寻找一个可以帮助他迅速实现政治理想的人。这个人终于找到了,那么他要做的事情便是得到这个人的青睐。
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态度经历了献媚、傲慢和畏惧三个阶段。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