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安史之乱】(1/2)
这是不远处的李隆基正在遥望着自己!
这一年,在吉温的鼓吹下,雄心勃勃的杨国忠开始向李林甫的权力发起挑战。
河北位于中原农耕文明与塞外游牧文明的交汇处。安禄山通过边境贸易囤积了大量马匹。光品种优良的单于、护真大马便达三万匹。安禄山后来又兼任国家养马场的场长后又搜罗了一批优质马匹装备自己的部队。
他曾经仰天长叹:“宁可轰轰烈烈地死也绝不窝窝囊囊地活!(当举大事而死,岂能啮草根求活邪)”。
安禄山利用职务便利和个人魅力使得他的身边汇聚了一大批谋臣武将。
叛乱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士、武器、马匹和军费等方方面面的准备。
当年十月,李隆基照例前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年老体衰的李林甫自然在随行官员的行列之中,可是他的病情却迅速恶化。
王鉷的弟弟参与了邢縡策划的叛乱。杨国忠一口咬定王鉷肯定也参与其中。
李林甫能够镇得住也就是能够“hold住”安禄山,而继任者杨国忠却没有如此高超的政治手腕。
李林甫不愧是政治斗争的高手和老手。一出手便让杨国忠领略到他的厉害。
赴任途中的杨国忠见到李隆基派来的中使后大喜过望,于是策马扬鞭返回魂牵梦绕的长安。
裙带关系只是敲门砖,而能力才是在官场上走得更远的根本因素。
高尚、严庄和张通儒成为安禄山的高级智囊。
信以为真的李隆基下诏斥责尸骨未寒的李林甫,而且追夺赐予的所有官爵,最终以庶人的礼仪下葬。
深受李隆基宠爱的王鉷此时担任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京兆尹,还同时担任二十多项使职。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在杨钊的请求下,李隆基赐名“国忠”。此时的杨国忠一跃成为仅次于宰相的帝国高级官员。
将士方面,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三镇管辖近二十万精兵,军队数量竟然占到所有唐帝国整个边防部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这对于帝国而言是极其危险的。
既然选择奔向理想的远方,那就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停下前进的脚步。
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天宝时期,河北道的户数占全国总户数的16.57%,而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20.09%。在整个帝国十五道中位居第一位。
李隆基安慰道:“爱卿只管前去,朕很快便会召爱卿入朝!”
鉴于李林甫病逝后可能留下的权力真空,李隆基急忙征召前往剑南任职的杨国忠迅速回朝。
身体孱弱的李林甫急忙命人代替他向着华清宫的方向参拜。
李隆基查看杨钊记录的账本竟然分毫不差,顿时发觉他的财经才能。在领导身边呆久了,“优点是特点,缺点是优点”。
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他为了免受政治牵连而不惜对刚刚去世的岳父落井下石。
李隆基堪称一位出色的职业规划师。他让杨钊在主管帝国财经事务的官员王鉷麾下担任判官。
李林甫悲凉地说:“我将不久于人世,宰相之位非你莫属,以后的事情就烦劳您了!”
苍天啊!大地啊!是哪位神仙姐姐给我出的这口恶气啊!
李隆基显然无法拒绝李林甫的这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李林甫的真实用意就是将杨国忠排挤出中央政府。
李林甫临终之际的政治哀求并没有唤起杨国忠的恻隐之心,反而激发了他的报复之心,因为政治斗争不相信眼泪!
杨国忠不仅没有显露出一丝窃喜,反而紧张得汗流满面,因为他不知道这位执掌朝纲仅二十年的政治强人接下来会对他做什么!
在此之后,杨国忠安插自己的亲信杨光翙出任河东道治所太原府府尹。这也使得安禄山始终无法完全掌控河东镇。
尽管如此,安史之乱前的节度使们并没有真正独立的财权。军费来源分为自筹和划拨两种方式。
杨国忠诬陷李林甫曾经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意欲谋反。
中国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可铁杆驴友高尚却并没于受传统思想的羁绊和束缚,甚至连年迈的母亲因穷困而乞讨的时候,高尚仍旧没有回家的打算。
打击武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说他谋反。杨国忠毫不例外地使出了这招杀手锏!
这年秋天,南诏屡次进犯唐朝边境。李林甫趁机上言,兼任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应该赶赴前方指挥军事斗争。
老练的李隆基当然不会轻信杨国忠,可是他后来却不得不信。
虽然杨国忠将打击目标瞄准了安禄山。但他并不急于与他撕破脸。
杨钊跟随王鉷步入事业的快速上升期。仅仅三年后,杨国忠便升任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专门负责财政收支事宜)。
曾经权势显赫的李林甫没有想到死后居然身败名裂。
犹豫不决的李隆基召集宰相商议。右相李林甫自然竭力为王鉷辩护,可是左相陈希烈却认为王鉷肯定牵涉其中。
这次会面不久,一代奸相李林甫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李隆基登上华清宫降圣阁遥望李林甫的宅第,同时晃动手中的红色丝巾。
李林甫死后仅仅五天,杨国忠便接替李林甫出任右相。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