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文化自信(2/2)
但是,对于四季节气变化,是天道之大经,还应该顺应,不能违背,“不可失也”。可见,司马迁的头脑是清醒的,是有科学精神的,分得清科学与迷信。
现代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科学,我们也要“不可失也”;因为仍然有一些“使人拘而多畏”的东西,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是“未必然也”。
现在科学条条框框也多得很,有一本小书叫《生活六百忌》,书中说的就是“要这样”、“不能那样”,否则就会如何如何。这也是“使人拘而多畏”的,都相信它,生活就很拘束,很可怕;不理它,生活反而可能会更舒心一些。
一支香烟点燃后,会放出几千种有害物质。我们吃一顿饭,是否也吃进去几千种有害物质呢?也许更多,因为吃的花样与数量比吸的要多得多。
可是能不能不吃饭呢?只要纯粹无害的东西,完全避免有害物质,人能不能活下去?肯定不能很好地活着!
不要一说有毒,就想象成砒霜,一旦中毒,就七窍出血而死亡。实际上,有毒的物质到处都是,只是毒性小,或者量小,不能致病。而人体就是在有毒的环境中生活,必须有一定的抗毒能力,才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环境。
如果完全避免有毒的物质,抗毒能力就会逐渐丧失。如果人体没有了抗毒性,也就像失去免疫力一样,那就等于患了艾滋病。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有点毒还是有好处的。种牛痘,打防疫针,就是借毒来培养抗体,提高抗毒性。简单地说,毒性太大,有害健康,甚至伤害生命;毒性小,无害,还可能有益。益处就在于提高抗毒性。这里的关键在于毒性大小的度。
有一个报道,说曾经有一个人家,非常讲究清洁,每天打扫房间干干净净,还要喷药消毒。但是他家的人经常患病,经过医生研究,发现是由于缺乏免疫力,于是,研究人员从垃圾中提取毒素,制成疫苗,给予注射,这家人增加了免疫力,患病就大大减少了。
问题是,科学研究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哈哈哈!不就是赚钱嘛!
有毒未必有害,无毒也未必无害。例如水虽无毒,太多了就会淹死人。江河里的水,虽然也有有毒物质,溺水者却不是中毒而死的。
中医认为草可以做药来治病,又认为是药三分毒,药与毒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就在于是否适当。
中医讲阴阳,一个人上火可能是阳盛阴衰,就要补阴。这时补阴的草药就起了治病的药的作用。如果补阳,那么补阳的草药就会加剧阳盛,导致生病,或者使病情加剧恶化。对于患者来说,补阳的草药就成了有毒的物质。
当然,上火是多种情况引起的,中医强调辩证施治,有的是虚火,却要采取温补,不宜盲目使用败火退烧药。中医还讲五行脏象理论,五行与五脏是相应的,肝对应木,心对应火,脾对应土,肺对应金,肾对应水。
五行生克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者循环相生,相生又是母子的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也是循环相克。
按照这一理论,医家认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例如肝虚,肝属于木,水生木,水是木的母,水对应肾,因此,肝虚,就补肾。如果肝实,木生火,火是木的子,火对应的是心,因此,肝实,就要泄心火。
但是,如果这时服用补肾的药,就会使肝实加剧,病情恶化,而补药就成了毒药。肾有阴阳,肾阳虚,要补肾阳;肾阴虚,要补肾阴。如果肾阳虚,再补肾阴,也会导致病情加重。
由此可见,补药乱补,就有可能成为毒药。相反有些毒药,却也可能成为治病的良药。例如蛇毒,人被蛇咬,中毒,可能死亡。但是,将蛇毒稀释到一定程度,却是治疗心肌梗塞、血栓病的良药。有些人养蛇就是为了取蛇毒卖钱。
我认为中医药理论有更多的辩证法道理。现在回头再看,上面所说的点燃一支烟会放出几千种有害物质的说法,就是违背辩证法的。那些所谓有害物质,很可能正是人体所需要的有益的物质。利害相联,哪有什么纯粹的“有害物质”?
肥肉无毒,吃多了却容易患心血管毛病。香烟有毒,吸烟者是否不会得一些疾病呢?
——作者注:
郭虎啸说这番话后十三年,中国发生了一场全民抗击非典的大战役。那些在电视上否定“吸烟也有一定益处”这一说法的医生,却未能举出一个吸烟者得非典的姓名。为什么呢?他们已经盲目到不会实事求是了!
2003年的那场“非典”悲剧,特别是一些医生与护士的死亡,与一些权威人士的僵化观念有关。他们迷信西医,不相信中医,这是一个血的教训!
由此我还联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
发明吸烟的是西方人,提倡吸烟的也是西方人,首先提出反对吸烟的还是西方人。
学着吸烟的是中国人,跟着提倡吸烟的也是中国人,再跟着反对吸烟的还是中国人。
这不是中国人的头脑,长在西方人的肩膀上吗?难道中国人自己肩膀上扛着的是南瓜葫芦地瓜萝卜,一点也不会独立思考问题吗?
当然我思考的是,吸烟引发的哲学问题,我也并不是提倡吸烟,而且我也从来没有收到烟草公司提供的研究经费。
我只是觉得中国有那么一些人,什么都跟在西方人后面当吹鼓手,没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没有自己的语言,中国独立自主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会有这么严重的洋奴相呢!
话还要说回来,我也不是反对向外国人学习,反对的是不会独立思考,不加分析地引进别人的一切理论。我们的口号应该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正像领导人提出的那样,我们确实应该具有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