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风暴(2/2)
原因四,内部倾轧:
战争之前,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中堂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
李中堂虽有宰相尊称,但当时清政府不设宰相,皇帝之下的最高机构是军机处。李中堂空有宰相的虚名,但只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长期驻地为天津和保定,没有皇帝召见,不得擅自进京。
在对倭宣战前,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帝党重要成员张謇就向翁同龢建议,将李中堂调往威海前线,而以湘系大臣接手署理直隶总督,“俾分淮系而制约之“。
出于对李中堂和淮军的疑忌,‘调湘军北来以分淮军之势,借以巩固京畿,而防内变’,成为帝党一致的观点,抑淮崇湘也就成了帝党的一贯主张。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前期变成了淮军单独对抗倭国全部军队的现象…”
紫禁城中,光绪帝再次拍了桌子,还好桌子够结实,否则已经换了好几回了。
“他这是要干什么?是要抽朕的脸?还是抽朝廷的脸?”
书房中,翁同龢、张謇、文廷式等被于寒归为清流的在朝官员一个不拉,脸上均是一副愤怒到极点的表情。
于寒写的文章中,将他们的作为归为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差直接说他们是卖国贼了。如果于寒此时在场,恐怕已经被目光杀了千万遍。
翁同龢拱手躬身说道:“陛下,这于寒用心之险恶远远不止于此,抹黑朝廷是其一,其真正用意,一是离间朝中官员,使我等相互猜忌;二则鼓惑人心,煽动宵小之徒作乱,使朝廷顾此失彼,他则可借机积蓄力量;三则扬名,进而吸纳同流合污者…”
“可恨!其心可诛!诸位可有什么办法惩处此人?”光绪帝又一拍桌问道。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吱声。对方渐成气候,又有歼灭近十万倭军的壮举,连列强都忌惮三分,他们这些卖嘴皮的能有什么办法?
拿于寒没办法,禁报刊吧?又都是洋人的报纸,人家还讲什么言论自由,根本不甩朝廷。看报的国人倒抓了不少,但大部分又被各国洋行、领事馆、教堂给保了出去,最终只能干瞪眼。
清流一系在光绪帝那里头痛时,作为战争最大的输家——李中堂也在老佛爷座前欲哭无泪。
《反思》一文为北洋说了不少公道话,但于寒的身份不对不说,文章还抨击了朝政,直接了当地说是朝廷的固有属性导致战争失败,这就把李中堂架到火上烤了。
不知过了多久,老佛爷脸色缓和下来,挥了挥吓死人的长指甲说道:“好了,本宫没有怪你的意思,你也不会做这种愚蠢的事。开战以来,你也累得够呛,这段时间就在京师休养休养吧。”
李中堂身躯一颤,惶恐低头说道:“老臣告退。”
几天后,这篇《反思》又被译成中文,以多种形式传播开来,被更多的知悉,形成一股难以抑制的舆论风暴,就像一干清流所分析的那样,清廷的形象一落千丈,同时救国军的形象也渐渐树立起来。
作为《反思》一文的作者、辽南救国军指挥官于寒,也引起了无数人的兴趣,要不是于寒住在旅部,有重兵保护,此时恐怕已经被记者包围了。
于寒却没顾上关心这些,得知清军尚未出动,他一不做二不休,又撰写起了战争纪实,分为一下几部分:
一,平壤之战;
二,鸭绿江江防之战;
三,黄海海战;
四,辽东之战;
五,金旅之战;
六,威海卫之战。
文章以客观的角度叙述了战争细节,从装备、士气、指挥协调等方面分析了每场战役的成败,同时也刻画了一个个悲壮的英雄形象,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将左宝贵、永山、丁汝昌、杨用霖、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周家恩等牺牲或自杀殉国的将领一一展现在笔下,文章的名字则盗用了前世看的战争纪实片——《燃烧的甲午》。好吧,从头到尾都是盗版的。
七月二十三日,战争纪实登报,这次在各国报纸上占了整整一版,不出所料,又激起了轩然大波,由于故事性强,甚至成了说书艺人的题材,在茶楼酒肆到处传诵,比《反思》一文影响面更广。
七月二十五日,于寒收到了两个消息:宋庆部、聂士诚部均无动静,这算是个好消息;
另一个消息可就令人头疼了:大量灾民在威海港登船,向辽南涌来,人数不下三万,这还只是第一批,港口外等候登船的难民更是接近了二十万。(注)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