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风暴(1/2)
七月十九日,京师街头。
“《甲午战争反思——泱泱大国为何败于撮尔小邦》?于寒,辽南救国军指挥官?这不是朝廷要讨伐的那个匪首吗?一个匪首竟然指点江山?”一个身穿短褂、戴着眼镜、足蹬皮鞋,打扮得不伦不类的中男子手上捏着一份报纸,自言自语地说道。
“诶,你看得懂洋文?这上面说得什么?”一个看似相熟的壮汉凑到跟前,瞪着眼问道。
“嘿,要想知道,就得恭敬点。”眼镜男子也不恼,弹了弹报纸说道。
说话间,旁边已围了一大圈吃瓜群众,一个个眼巴巴地瞅着满纸的蝌蚪文。
“少费话,说还是不说?”壮汉一急,上去就要揪眼镜男的衣襟。
“哎,有话好好说,别动手啊!”眼镜男吓了一跳,连忙往后退了退:“我念还不行吗?听好了:
首先,这是英吉利的报纸,泰晤士报!上面都是英文!”
眼镜男臭美地瞅了瞅周围,收获了一圈崇拜的目光,随后不紧不慢地念了起来:“清国与倭国之冲突,始于朝鲜壬午之变…战争爆发于公元1894年平壤之战,这个给你们解释一下,就是光绪二十年,好了,接着说…
平壤之战,一败再败,仓惶北顾;辽东之战,一溃千里;黄海海战,慷慨悲歌;威海之战,水师终焉;旅顺之殇,两万冤魂,人神共愤…”
眼镜男时而悲愤,时而叹息,众人听得一片唏嘘。
正在这时,一队如狼似虎的官差气势汹汹地赶了过来,为首的班头吆喝道:“你们围在这里干什么?都散了!散了!”
“不好,官差来了,快跑!”不知谁喊了一嗓子,众人顿时如梦方醒,刹时作岛兽散,唯有眼镜男还浑然不觉,依旧抑扬顿挫地念诵着:“究其原因如下:
一,缺乏预见…”
“你,妖言惑众,跟我们走!”官差一把揪住眼镜男,不由分说扭着就走。
“哎,你们干什么?这是报纸上说的,不是我说的…”眼镜男徒劳地挣扎着,却无济于事。
“哼,小子,你不是我们抓的第一拨了,到了衙门再解释吧!”
一个深宅大院中,一个通译模样的人拿着一份美国《世界报》,正为一个头戴六瓣瓜皮帽、身着丝绸马褂、年约五十的男子译读道:“究其原因,一,缺乏预见:倭国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在其固有的武士道精神影响下,产生了****,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华夏,是倭国的既定国策。1855年,倭国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华夏,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倭国首相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倭国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同一时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乃至万里之遥的巴黎、伦敦、纽约等地,到处在品读于寒的大作。
“原因二,战略原因。
倭国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
其战略目标是在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
为此,提出了两期作战计划:
首先派陆军一部进入朝鲜,以牵制清军;海军则寻机与中国海军主力决战,迅速夺取黄海制海权。
尔后作战则视海军胜败情况而定…
清廷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清廷内部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从战略规划方面,倭国就已经拔了头筹…
原因三,装备劣势…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