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逆之吕布新传 > 第495章:常山赵子龙

第495章:常山赵子龙(1/2)

目录
好书推荐: 任行太白 明末之力挽狂澜 修龙破 星际枭宠:殿下,撩你上瘾 娇妻别太甜,花开一夏 万界公众号 重生之军工霸主 芦笙舞的传承 小花仙之星辰之光 都市之极品至尊

“典韦,你满脸的兴高采烈,看来我所托之事有着落了?”对待典韦这样粗豪少文的猛将,吕布说话向来是直来直去,不加丝毫掩饰的。“嘿嘿嘿!大司马说对了!”典韦摸了摸芭斗一般大的脑袋儿,像被看破了心思的孩童一般,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大司马,驻军洛阳之时,我领了您的将令,前去寻找常山赵云赵子龙。当时,咱老典急得满头大汗,这常山国真定县如此之大,去寻找一个人,那不是大海捞针吗?不得已,我只得腆着脸去求侯将军,希望他看在曾经同生共死的面上帮我一把。”

“侯将军嘬了半天牙花子,这才想到了一个办法。‘我说老典,别说你是领了大司马的军令去找人儿,便是看在咱们曾经同生共死,被曹孟德追了数千里的份儿上,咱老侯也得帮你一把,不但要帮,还要找到人。依我看,这事儿得用巧办法儿,不能蛮干。’”

“‘这样吧,我记得原来有个越骑校尉赵俊,曾经在十余年前和咱们一起打过鲜卑,后来不知为什么突然告老还乡了,他就是常山国真定人。咱老侯修书两封,一封给赵俊,一封给魏二郎,你先到魏郡的邺县,那里是魏二郎的驻节之地。你找到魏二郎,让他派人带你去真定县找到赵俊,或许赵俊是赵子龙的同族,也说不定。’”

“咱老典千恩万谢,辞别了侯将军,一路马不停蹄直奔邺县。到了魏二郎的都督府,报名求见,魏二郎一听是大司马的特使,连忙亲自出迎,拍着胸脯应承全力配合。第二天一早儿,咱老典就跟着魏二郎派来的人,快马加鞭直奔常山国真定县去了。”

“等到见了赵俊,才知道他身体有病,数年前就告老还乡了。听说大司马命我寻找常山真定的赵云赵子龙,他就有些惊诧了。‘敢问尊使,大司马为何要寻找这个赵云赵子龙?’我说:‘大司马曾言,此人是个好将才,准备征辟他入朝为官,就在背嵬军中做个军侯。’”

“一听咱老典这么说,赵俊立刻就哈哈大笑了。‘不瞒尊使,赵云赵子龙就是吾弟!’咱老典立刻就心花怒放了,上前一把抓住赵俊。‘你老赵说得可是真话?切莫忽悠咱这个老实人!’赵俊满脸带笑,一叠声地应道:‘千真万确!我这就差人去寻吾弟!’”

“不到一刻钟,赵云赵子龙就来了,咱老典打眼一看,此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威风凛凛,的确是个英雄!咱老典立刻就技痒了,略略寒暄几句之后,就提出比试一番。一连战了七场都是平手,咱老典竟然占不到丝毫便宜!”

“于是乎两人罢手,杀羊杀鹅,众人一起饮酒,咱老典才知道这赵云赵子龙今年才一十六岁!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咱老典就把大司马的话儿说了。不料赵云面有难色。‘非是子龙不尊大司马号令,只是家兄身有隐疾,子龙在他身边服侍照料,家兄病愈之前,子龙是断断不能入仕的。’咱老典立刻就急了,急得满头满脸大汗淋淋。”

“突然之间,咱老典急中生智,竟然想出了一条计策。‘子龙!照咱老典看来,赵大哥的隐疾,你干守着并不是事儿,莫若寻访名医,将他的隐疾治愈,岂不更好?’一听咱老典这话,赵俊和赵云一起摇头了。‘老典,不瞒你说,这病找了了许多名医看过,都治不得。我再三追问,这些名医才长叹一声,说出了其中缘由。’”

“‘赵越骑的病根儿,乃是腿上中了箭创,没有及时医治,以至于箭毒入骨,非得用刀割开肌肤,刮尽箭毒,然后才能大好。我等医术,如何能及?’我等再三追问,天下何人可以医得。答曰:‘若得名医张仲景,便可以保赵越骑的伤势大好,若要去根儿,还须名医华佗亲手操刀,才能断根儿。只是张仲景在大司马府中,华佗浪迹天涯,踪迹难寻。’”

“一听这话儿,咱老典就笑了:‘赵大哥,子龙,这张机张仲景如今就在大司马府中,深得信任。至于这华佗嘛,若是大司马发下诏令,令天下之人寻找,你们害怕找不到吗?在这说来,即便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咱们先去见了张仲景,伤势大好了再说!不知二位意下如何?’赵大哥和子龙一听,立刻就大喜了,收拾行李,就随我进京了。”

“老典,这赵越骑和赵子龙现在何处?”一听这话,吕布立刻就霍然而起了。“大司马,咱老典亲自送他们去见了张仲景,这才前来给大司马交令!”“老典,你做得甚好!”吕布以手拍案了:“今日大封诸将,我给你留了一个虎贲中郎将的位置,我在各部百人将中,选拔了一千精锐,命名为虎贲,作为我的侍卫亲军。除了随侍在我左右之外,还兼作我的使者,传递我的命令,其地位在军侯之上,你便是这一支虎贲部队的统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穿书后,炮灰的艰难生活 守陵娘子山食纪 我的师妹不可能是傻白甜 强抢县令千金,我占山为王 1910:重回乱世做英豪 表妹薄情(双重生) 窈娘 大明:崇祯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复山河 太公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