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章 震旦传承(五)(1/2)
东土三武灭佛之后,佛教很快就恢复归来。十年动乱时间够长吧,之后佛家寺院又如雨后春笋般建造起来了。这些都说明佛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么为什么在古印度,***灭佛之后,佛教就销声匿迹了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世俗的种姓制度,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古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以来,统治者都以种姓制度保障自己的利益,将阶级明显划分,种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赋予,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社会流动的情况不可能在印度发生。
佛教所提倡的众生皆平等实际上是挑战了种姓制度的不公。虽然在现代看来,平等主义是理所当然,是世界潮流,但站在古印度社会看来,种姓制度反而更符合当时的大环境。因为种姓制度将阶级划分好,每人所做的工作也被划分好,所以每人都各安其位,整个社会机器因而都会顺利正常运转。
这个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哪里出生,在哪里居住,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从事什么职业,与什么样的人结婚,死后在哪里埋葬以及怎样埋葬等等,从出生到死亡你很难脱离种姓制度的禁锢。你父亲的工作是拉马车的,你就不能干别的,只能子承父业。以前有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法官有一句话:“贼的儿子还是贼。”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在印度那里却是理所当然,根深蒂固。
印度没有接受佛教平等的观念,直到现在,种姓制度还在困扰着印度。虽然印度独立的时候,宪法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直到今天,这个制度还在影响着印度的社会发展,阻碍着印度现代化的进程。
佛教是最慈悲的宗教,佛视一切众生为独子,佛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佛从未惩罚过谁也未恐吓过谁,面对众生的苦难,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地藏王菩萨更是众生无尽,我愿无尽:“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若修行人看世间众生在轮回中受苦而生悲悯之心,愿慈悲济世予乐拔苦,而发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愿代众生承担一切的苦报。并不畏惧轮回,乃至地狱、饿鬼、畜生,而初心不退,拔济众苦。以通过四摄、六度万行,来帮助众生觉醒众生。在利益他人中成就自己,在予乐拔苦中圆满自己。直至悲智圆满,漏尽无余,成就无上菩提。
大乘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给儒学作了补充,并且吸收了儒学的基本思想。儒家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应该是隋唐以后的事,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早期,儒家没有地位。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在这期间,佛教的慈悲心和菩提心的观念和儒家忠孝观念非常合拍。比如孝顺,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出家则是大孝,在家是小孝。出家是成就大我,可以为历世的父母超度,乃至以众生为父母,是一种博大的精神。某种意义上,这是把儒的仁爱精神扩大了。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
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则至公矣
明末高僧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楚失弓》中评论说:“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