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一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两章合一)(2/2)
宋福生写到这,自嘲的一笑:他可真是位“好官”。
才哪到哪,就开始换位思考:
难,都难,朝廷也难。
这打仗呢,粮食耗费的太多,能省就要省,能不给就少给些,不就是为统一?
不统一,早晚不还得有荒乱吗?到时老百姓更遭殃。
假设一下,也不知道这项万一施行,要是逃荒者们还知晓是他提的意见,会不会有好些人大骂他。
来,人活一世哪有不被骂的,让我们来看看下一道大题。
对军队的政见和意见,有那些方面,你认为需要改善。
宋福生心想:
或许别人没话,那他可有的说啦,这两张纸够不够写都不一定。
宋福生写道:
他有幸在仓场衙任职,有幸给定海将军运过粮,有幸和陆家军上过战场,那场近些年来,最著名的战争……
可想而知,阅卷的考官们见到这么一份卷子,先不说答的好不好,能不能先风中凌乱?
你说说,这名举子,年纪轻轻的,他咋就经历那么多呢。
宋福生的论点:
后勤困境,会让任何大军、任何大将都变得脆弱不堪。
他举例五万军十万众,非常专业的罗列出一系列数据。
先写行军速度,随后写一轻装男子每日十两,60日需要多少石,几名民夫运的粮能养一名士兵,驭畜运输一驴负重多少,几头驴运去的粮食能养一名士兵存活多少天。
所以他第一个建议就是,不止边境要有仓场衙,不止主要城池,最好各地都要多多设立,减免运输成本。
后勤续航能力加强,粮仓线路越长,行军才能更兵贵神速。
第二个建议就是,加强后勤管理。
这是他在真正的战场上发现的弊端。
给运的箭炮,那有的都不对型号,后来用不了的又随船拉回来,武器配备乱七八糟。
也赖这古代武器不统一。
因为士兵们是归属于各大将军,有些重要武器也是各大将军私藏,算是他们私人的制胜法宝。
不像现代,武器库统一管理,大家拿的都是一样的。
或者是不一样,在补给运输前,后勤这里也能知晓要运给哪只队伍,哪只队伍会用到什么箭羽,弩是多大的,配什么箭,那只队伍用的是什么炮,炮身是什么样的,配圆炮还是长炮。
啥也不懂,就是瞎运,粮食能乱吃,炮能乱用吗?它也不响啊。
这就涉及到宋福生的第三个以及第四个建议。
第三个建议他写出来要是施行起来,陆畔都不会开心。
那就是:什么陆家军、王家军、冯家军的,所有的部队都是皇上的,都是朝廷的。建议各大将军主动向后勤部门报告你们都有啥秘密武器,别藏着掖着,以防后勤这里给你们补给时装错了。
各大将军也别提每只队伍会派出自己人督促装什么样式的武器,上面那条不是写了嘛?即将要让后勤管理正规起来,你们瞎指手画脚啥呀,那不得排号装车吗?就正因为有这些小心思,乱七八糟。
关于第四个建议。
宋福生心想,这步子不能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比如,想要成立正规的后勤部队,恐怕暂时是不可能的。
朝廷眼下没有那个财力养那么多人操练吃饭学习。
可是一只运粮队伍,要是没有经过训练,损失是非常惨重的。
断粮道,杀光运粮民夫,来了敌军就一片大乱,粮车丢的丢,人死的死,前线陆家军傻等差些饿死,这些亏吃的还不够吗?非要等到死亡成千上万的正规军才能重视后勤?
这说明什么,说明只弄一堆塞个木棒就让去运粮的民夫不行。
没错,连把菜刀都不给配,他又不是没运过。
配不起,就给木棍让去运粮,那不行的。
不过,还是那句话,宋福生知晓要养大量的正规后勤兵,暂时不可能,朝廷没有强大到那种程度,那他就提议:建立后勤学院。
最起码一些带头的,那些路上管理一支上万人运粮队的官员,必须要受过专业训练。
这些人要学习。
东南西北,各条路线心中有数,不是出过远门就能胜任的,不是只识字就行的。
这些人要在出现状况时,能及时调整队伍,即便做不到带领民夫们打个漂亮的反击,也要做到及时后退保住粮食,且及时给前线送信。
哪怕在硝烟中前行,也要将消息送过去。
而不是一问三不知,然后前面还在傻等补给。要做到能务必誓死传递消息,这样前线将军甭管是屠城还是抢粮,他会想办法自救。
宋福生写到这,深呼吸。
有点激动了。
最后一条,宋福生是提到军衔制。
前线经常出现谁听谁的问题。
你是王家军,他是陆家军,就只听自己主将的,但是当主将意见出现分歧呢,分拨打仗吗?
在他看来就是给惯的,什么这家军那家的,都该是朝廷的,都该是给百姓服务的,当然了,他没那么写,他写的是都是皇上的。
皇上是天子。
所以军衔制,能区分谁听谁的。
也能让下面小兵见到不会胡乱的都叫将军、副将等等。
制服上要有区别,四个兜俩兜的。俩兜见到四个兜的军官,甭管你是谁家军,见到就要敬礼和听令。
还有……
宋福生抖了抖卷子,完了,这是最后一张能答的纸吗?
那行吧,先就说这么多,真写不下了。
空间里。
钱佩英望着又新做的一碗冷面叹气:“你爹不饿吗?这都几点了,估计外面那些考生都吃饭了,就他还没吃,看来这是答上瘾了。”
宋茯苓躺在沙发上,摸着肚子说:“娘,我爹饿不饿,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吃撑了。你可快别做啦,等他什么时候进来,什么时候再现做吧。”
家里冷面不多。
老爸不进来,面条就泡烂啦,然后她妈就让她吃,吃完才能变出来呀,要不然没有新面条做,她都吃了三碗啦。
宋茯苓:三年都不会再想吃冷面。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