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准十六位,双核6502(中)(2/2)
——
intmain
i--;
}
这是一个递减序列。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手为自己抓痒,同样是一个习惯性动作,大脑也不用刻意去指挥运算。人会抓到达到阈值,也就是“消除痒”数据为止。
人做习惯性动作时,一般是不会占用大脑的思维空间的,电脑也是一样。开机进入界面之后,非运算程序不再占用CPU的读取空间,硬盘也停止跳响。
霍夫最初生产的集成芯片,就完成了这样的设计理论。它拥有四个运算子程序的芯片,可以理解为四位元。CPU的指令也由此分为了两种。
一种是RISC(Redu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即精简指令集计算机,也就是重复运算。
一种是CISC(ComplexInstructionSetCompute),复杂指令集计算机,也就是控制运算。
RISC,即重复运算,既是取决于CPU的位元。四位元CPU可以同时进行四种不同的重复运算,八位元CPU可以同时进行八种不同的重复运算。
就像一个人,可以边抽烟,边喝酒,边说话,嘴里嚼着槟榔,人坐在马桶上拉便便,手上拿着手机刷剧,耳朵里还能听歌;而脑子里则在关心国家大事。
但如何保证在重复运算的时候,信息不会发生错位呢?比如不小心把马桶里的水喝了?人脑靠的是自觉,电脑靠的则是CPU的周期频率。
CPU的周期频率,是外频与倍频的积。CPU通过外部的晶振产生一个时钟信号,然后再通过内部的电路(锁相环),倍频至需要的频率。
不同的时钟信号,可以产生不同的频率。这让不同的重复运算,在同一个电路中能够做到相安无事。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它们以电流的光速移动传递运算结果。
率先研发出十六位元CPU的,是一九八三年诞生的苹果LISA。但这款处理器尚未解决CISC运算成本,价格高达一万美元,于一九八六年淘汰。
因为一九八六年的中国长城,研发出更有成本优势的十六位元计算机。
同年,IBM研发出80386CPU,即三十二位元处理器。但它同样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成本问题。所以到八十年代末,游戏CPU基本上还停留在八位元。
所谓的准十六位CPU,不过是因为晶体管单方面的升级,让外频能够发射出区别于原周期频率的信号。而实际上,它并不能完成十六个绝对相同的重复运算,也不能完成十六个绝对不相同的重复运算。
这就是PCE的主机性能。
而CISC,即控制运算,它才是CPU的真正核心。它相当于人类大脑真正的思维正中,真正在办理的主要事件。无论是作为人还是机器,CISC都是无可取代的“核”。
除去吃零食,喝饮料,抓痒这些可有可无的RISC,增加一个看电影的CISC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CISC就相当于第二颗大脑。
对CPU来讲,这就是双核。
在位元没有真正普及的时代,这才是提升机能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了。
“双核,原来如此。王君也好,哈德森也好,他们都是迈向新位元的理论先驱!这位王君,真是了不起啊。”晚上,横井俊平几乎彻夜未眠,一直坐在书桌前。
他的手上,依然拿着日志本。如今的这本日志,已经写满了一百多页,全部都是横井俊平和王秋阳一个月以来交流的成果。
王秋阳二十一世纪的思维,让他再也难以放下这份提案。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