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准十六位,双核6502(下)(1/2)
横井俊平已经开发出了双CPU和连机,对于真正开发双核自然奠定了信心。不过他对双核的6502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这毕竟还是八位元芯片而已。
不过王秋阳对此,却作了一个风趣的比喻:连机和双CPU,相当于两个王秋阳。双核则相当于一个爱因斯坦,长了两颗大脑。
两个做苦力的,对一个搞科学的。我们不能因为两个王秋阳能打死一个爱因斯坦,就证明他比爱因斯坦要厉害吧?对此横井俊平只能一笑置之。
而接下来,王秋阳便在电脑上绘制了6502的设计理论。不得不说,王秋阳FC做得好,电脑制图也绝对不差;横井俊平甚至有个想法,把这个创意做成一款游戏。
图像的最下方,增加了一个Controlunit(控制单元)。它们使用的指令是CISC,但设计结构却是RISC。也就是增加了硬连线,比现用的6502要复杂许多。
CISC需要用微指令配合运行,不像RISC全部是通过硬连实现。所以CISC在执行程序前,还得先从另外一个ROM里读取一些数据来“指导”处理器怎么处理命令。所以CISC效率比较低。
RISC则是完全通过部件和部件之间的连接实现运算功能,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CISC的寄存器数量相对要少,指令能够实现一些比较特殊的功能。所以它只能作为一种主程序运算。
因为电脑首先分为官方和民用。
官方注重性能,民用注重成本。而把CISC的指令用RISC的结构运算出来,降低成本,才是民用CPU真正普及一个位元的根本。
在二十一世纪,电脑主程序还是当初的CISC指令,但实际上处理器都已经变成RISC结构了。最典型的就是Intel(英特尔)。它使用的指令集看上去还是像CISC,但是实际上CPU结构早就换成了RISC。
但是RISC结构太复杂,它需要把CISC的指令全部用硬连线表示出来。因此王秋阳只能求助于任天堂,理光和科乐美这样能够生产芯片的企业。
要在一枚薄如蝉翼,只有一寸见方的晶体片上开通数百条“渠道”,还要保证它们结构完整。这比开通亰杭大运河还要困难。
晶体片上这些所谓的“渠道”,就是晶体管。它们并不是真正物理结构上的渠道,不能流通任何物质,包括水和空气。它们只负责传输电子迅号。
而开通这些晶体管的仪器,就是光刻机。光刻机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让晶体或硅体的表面出现腐旧纹路,进而形成半导体。
八十年代的中国,光刻技术还相对落后。王秋阳只能请任天堂先研发出来。
他们负责生产,我们负责盗版。
横井俊平当然不知道王秋阳脑子里的想法,这个人对开发硬件比王秋阳更要执着。在终于弄清楚了双核6502的原理之后,他的热情已经彻底迸发了出来。
“好极了,如果研发出这款CPU,我们的FC就能够真正提升一个级别!我的诸多构想也能够一一实现了,希望它的诞生过程能够更快,更顺利一点。”
王秋阳也说道:“横井先生不必着急,研发CPU是一个复杂的工艺,人多力量大,大力出奇迹都可能起到反效果。更何况,PCE主机也不可能完全抢占市场的。”
“是吗?”横井俊平一时还没有转过弯来。毕竟他和王秋阳不一样,王秋阳是过来人。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