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头生舍利(1/2)
在大殿的前方,放着一把高背椅和一张桌子,平时这里是皇帝的宝座,此时则变成了彦琮的讲法处。
皇帝早已让侍中高元海站在宝座旁,侍候彦琮。
彦琮走到讲座前,高元海连忙上前扶住彦琮,帮他上座。
这个宝座对彦琮来说,还有些高。
高元海已年过半百,须发飘动,彦琮却眉清目秀,年纪仅有十岁。
这种场面如果不是在弘法的讲席上,一定会引得众人哑然失笑。
彦琮坐在宝座上,面对下面黑压压的一片听众他毫无惧怕,神情自然,目光炯炯。
开始讲经了,他那童稚的声音在大殿里回响着。
听讲人仰头相望,为彦琮的学识所震动。
十六岁时,彦琮的父亲去世。
彦琮回家居丧。
他利用这段时间阅读经史子集等世典,和朝中的饱学之士相互来往。
周灭齐后,佛教衰落。
周武帝知道彦琮学识渊博,就把他请到宫内,和他谈论道家的玄理。
彦琮佛、道、儒三教俱通。
他给武帝讲的内容,很合武帝心思。
武帝封他对通道观学士。
彦琮此时虽然表面上与武帝论道教,可他在内心却依然奉佛典。
他在外面穿俗人的衣服,里面却是僧人的服装,并改名为彦琮。
周武帝大力宣扬道教,宣帝继承武帝的做法,大做道场,经常是通宵是通宵达旦地进行。
彦琮因为详知家典籍,被请来主持道场。
彦琮在谈论道教时,把佛法加进去讲授,使听众在不知不觉接受了佛法。
周武帝灭佛,慧远在大殿上直言驳斥,僧稠等人则远避他乡,以求得保存实力,彦琮的做法是利用道教的外衣,来弘扬佛法。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翻译或宣讲佛经,本来就有用中国道家等玄理来解释的,现在彦琮把这种方法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说是弘法的创举了。
大象二年,隋文做了宰相,佛法稍有举起。
后来,彦琮和昙延等一同奏请皇帝,继续剃发为僧。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信奉佛教,在京中设佛法讲席,四季不断。
彦琮和薛道衡等人一起编写《内典文会集》,供人学法之用。彦琮又为僧人撰写唱导法,这种方法一直流传后代。
开皇三年,隋文帝亲临道坛,看到的都是老子化胡度佛事的像,感到很奇怪。
于是下令召集僧人、道士讨论此事。
此时,彦琮参与了这次讨论,讨论还没有开始,道士们已经承认此事属于乌有。
彦琮做了《辩教论》一文,指责道教的妖妄不可信。
佛教从此又占据了上风。
老子化胡之争,是中国历史佛道两教争正邪的关键问题。
这件事在道教典籍《老子化胡经》中有记载。
西晋时,道士王浮与僧人帛远争论佛道的正邪。
王浮创出老子化胡之说,认为老子西入天竺变成佛,教化胡人成浮屠,佛教由此而产生。这是在佛道斗争中,道教借以排斥佛教的论据。
在同一年,彦琮随文帝东巡。
在东巡中,彦琮受到晋王杨广的礼遇。
不久,在太原镇守的秦王请彦琮到太原去,与彦琮谈论佛教。
在太原时,彦琮做了一个梦。
梦里,彦琮看一个金人,身高三丈,拿着一个玻璃碗要送给他,说:“这碗里是酒,请你喝了。”
彦琮跪着接过碗,对金人说:“承蒙赐我宝器。但酒是佛律所禁止的,所以我不敢喝。”
醒来后,不明白梦里的事,等到秦王把他画的观音像给彦琮看,彦琮吃惊地发现像上的观音与自己梦中的神人完全一样。
彦琮非常庆幸自己能够在梦中守律,那是观音在考验他。
开皇十二年,文帝再次下诏让彦琮入京。
后来让他掌管佛经翻译,住在大兴善寺。
这时,晋王杨广在京中建日严寺,请彦琮做住持。
朝庭上下的高官显贵大都前去拜见,聆听彦琮弘法,彦琮由此信心倍增。彦琮改变过去弘法采用过去翻译过来的佛典的做法,而是直接采用梵文佛经来传授,以便能使学法者领悟到佛理的真谛。
仁寿初,文帝传旨,让彦琮把舍利子送到并州。
当时并州由汉王镇守,汉王在城内建造寺庙和宝塔,以迎接舍利子的到来。
彦琮送舍利子初到宝塔时,天空中阴云密布。
到中午舍利子将要下葬时,云开日出,天地清朗,又有五色祥云环日。
仁寿末年,文帝又让彦琮送舍利子到复州方乐寺,当时孝院已荒废,但地方宽阔,可以建造灵塔。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