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回 桓温伐秦(一)(1/2)
桓温这篇洋洋洒洒的讨殷檄文,正是顺应了当时的形势,殷浩作下的孽,只能由自己买单。皇帝、皇后也好,司马昱也好,谁也没有办法保护这个卖嘴皮子的“天才”,于是殷浩被免为庶人,徙居信安。
从此以后,朝廷内外大权渐渐归于桓温,没有人再能阻止桓温的北伐了。
殷浩被废,桓温心情轻松,当谈到殷浩时,对左右说:“小的时候,我与他共骑竹马,我丢了,他才拾起来,所以他不如我。”
这些话,恰被叶枫听到,批评他:“为人不可骄傲,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为什么朝廷先上来会选择了殷浩,是因为怕你功高盖主,一定要竖立起一个敌人来牵制你,这是古来有之的驭人之术。只有夹起尾巴做人,才会长久。”
桓温点了点头,诚恳地说:“干爹说得极是。”
叶枫又教训他:“你和殷浩争了这三四年,恰是北方羯族、鲜卑、大魏、姚襄、符健等相互攻杀的大混乱时期。而我们东晋却保持着相对的平静和发展,这正是出兵北伐的大好时机。可是现在,北方的局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前秦和前燕已经在北方有了一定的基础,北伐的难度加大了。”
东晋永和十年(354年)的一天,在东晋的太极殿上,再次研究了北伐的问题。这时候的穆帝司马聃已经11岁了,能够安静地坐在了龙椅上,听着大臣的秦疏,但是仍然不能单独理政,还得由他的母亲褚蒜子坐在旁边,临朝摄政。
由于小皇帝能省点心,所以褚蒜子总算能静下心来处理朝政。她目光安祥,对大家说:“众位爱卿,有什么事,还请报来。”
司徒蔡谟上前一步,对穆帝司马聃和皇后褚蒜子行了一礼,说道:“北方大乱,这是个好事,然而恐怕更给朝廷带来隐患?”
皇太后难于理解此话,问道:“此话怎讲,妾身实在有些不明白?”
不但太后不明白,朝廷上许多人都不明白。石虎死后,胡虏互相攻击,致使力量大减,这不是好事吗,怎么还会给东晋朝廷带来隐患呢?
蔡谟继续解释道:“能够顺应天时、掌握时机把百姓从艰难困苦中拯救出来的事业,如果不是杰出的圣人和英雄是不能承担的。不如老实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德行与力量,量力而行。反观如今征伐后赵之事,恐怕不是当今的贤达之辈所能办成的。
“如果只是步步为营,分兵攻守,这是以劳民伤财为代价,来炫耀个人的志向。最后只能以才能和见识相对平庸,难于达成目的而告终。这样做给国家带来什么呢?只能是财力耗尽,人员减少,智慧和勇气全都变成窘困,这不是给国家带来隐患又是什么?”
众人听完蔡谟的话,这才明白他话里的意思。这是蔡司徒从大局着想,反对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