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素食动物(1/2)
这是蛇颈龙在海底寻找软体生物时留下的痕迹,科学家们推测出这是它在海底沉积层海底觅食习性造成的,在白垩纪末期,蛇颈龙渐渐退出海洋霸主的位置,与恐龙走向灭绝之路,而体积庞大、更为凶猛的沧龙成为了海洋中强大的掠食者,蛇颈龙之所以适应海底觅食习性,是由于海洋世界中蛇颈龙不再是唯一的霸主,沧龙有着强有力的牙齿,能够大肆撕咬其他游水鱼类,在与沧龙的猎食竞赛中,蛇颈龙仍保留着猎食游水鱼类的习性,但在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法则下,迫使蛇颈龙渐渐改变了猎食策略,适应了如何利用灵活修长的脖颈在海底寻找软体、贝壳类食物。
几乎所有的蛇颈龙在水中的推力都是由前肢体像企鹅一样拍打水面所形成,在模拟中,这种爬行动物的后肢被固定不动,却仍然游得相当好,但是如果没有前肢,则它们非常难产生有效的动作,正因为这种区别,蛇颈龙的前肢和后肢是否同步移动变得并不重要:它们的后肢有可能是用来调整方向和稳定身体,而不是产生推力。
当时的古代海洋中,还有一种爬行动物,叫地龙,这个很不合适的名字是早年古生物学家起的,意思是“陆地上的蜥蜴”有些人也把它们叫做“海洋鳄鱼”。大家可能已经从这些绰号上知道它长得一定很像现代鳄鱼了,但是除了它的鳄鱼状的身子外,它的四条脚却已变成桨状的鳍,加上那条大尾巴,使它可以在水中随意游来游去,这种水中爬行动物也和色龙一样,除了在岸上产卵外,一般都终身生活在海洋中。
这一时期,伴随着其它生物群体的发展,一部分爬行动物演化成了恐龙。三叠纪末,大部分恐龙在大绝灭中消失,而存活下来的那些就成为了中生代陆地上的统治者,地球从此进入恐龙时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恐龙叫阿根廷始盗龙,生活在距今23亿年前)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庞然大物是川街龙的骨架,发现于禄丰川街阿纳恐龙山,肩胛骨长2米,尾椎骨高70厘米,体长可以达到27米,是一种大型的食草恐龙。
我看着这庞大的阿纳川街龙,感觉这种生物身体长得不太科学,嘴巴这么小,那得吃多少草才能维持怎么维持这么庞大的体形?又怎么生存?怎么能跟吃肉的龙比,旁边刚好有副解部图,关于是恐龙内脏的,也不太和谐,肠子看起来也特别长,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科学家们做出的这个模型是有道理的。
身型庞大的草食性动物,因喜食青草嫩芽而被称呼为食草龙,尽管体型庞大,但因行动力迟缓而处于食物链的下层,但是一旦遭到攻击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反击,很多恐龙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体型最大的蜥脚亚目恐龙,以及所有的鸟臀目恐龙,事实上,恐龙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烦多了,因为植物是由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的,这些坚韧物质必须先被分解处理后,才能被胃消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草食性恐龙演化出各种解决方法,例如:蜥蜴亚目恐龙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进肚里,让胃里的细菌来发酵食物或让它们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来磨碎食物,鸭嘴龙类的恐龙具有特殊的牙齿,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龙亚目的恐龙则用格外强壮的颚骨和利剪般的牙齿撕碎坚韧植物。
食肉动物的肠子比食草动物短,这是生存条件不同而产生的差异,食肉动物吃的肉类食品营养丰富,但易腐烂,所以老虎、狼、狮子等食肉动物的肠子又短又直,没有许多褶皱,肉的营养丰富,不需要很长的肠子慢慢消化吸收,肠道短,还可以把因肉类腐烂而产生的毒素尽快排泄出去,而以植物为主食的牛、羊、兔等,因其食物中纤维多,难以吸收,所以负责摄取食物营养的肠子必须较长,这样才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