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命演化(1/2)
生命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是脊椎动物的登陆,如果说植物从水到陆地是一个空前的演化事件,那么动物的登陆则更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应该是澄江一类的鱼形动物后代,而且极有可能是被发现在云南的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后裔。动物要登陆,在晚古生代时期,由于捕食性鱼类的大量繁殖,造成海洋食物紧缺,同时,板块运动的频繁,造成空间减少,还有地球上各种原因。
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命在海洋中起源,在海洋中发展壮大,在4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态,热闹非凡,动物发展到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而陆地上的生命却十分罕见,一片荒凉,末期,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地球表面普遍出现了海退现象,不少水域变成了陆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沧海巨变,对水中的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圆口类很象鱼,但缺乏成对的胸、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从奥陶纪出现以后,在志留纪很繁盛,但因为无颌,生活方式落后,仅能以流入中内的水中夹杂的食物为食,所以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敌不过新兴的有颌鱼类而日趋衰落了。
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则完全绝灭。
专家们还根据喜马拉雅鱼龙的特征,推测出当西藏鱼龙在这里生活时,喜马拉雅地区为一海洋,是为古喜马拉雅海,此海与古地中海相通,今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可通过古喜马拉雅海和古地中海互相连通,现今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那是后来从海底上升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一条年轻的山脉,至今每年还在继续上升。
侏罗纪中期鱼龙逐渐衰落,其多样性大大减少了,它们可能还在光线比较暗的深水中捕猎,在白垩纪鱼龙的多样性继续下降,至今为止白垩纪的鱼龙只有一个属被发现,扁鯺鱼龙属,虽然它在全世界均有分布,但是其种类很少,在经历了白垩纪中期的绝灭事件后,鱼龙类突然消失了,有意思的是身体特化的比较差的动物如沧龙和蛇颈龙却幸存了,而且非常繁茂。有学者认为,鱼龙很可能成为其身体特化的牺牲品,它们演化速度减缓,无法与速度非常高的真骨鱼类相竞争,而沧龙的静候伏击的策略对付真骨类鱼类则比较有效,也有学者认为是受到不稳定的气候影响。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