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2/2)
阎师傅平时最看不上比他年轻、入局晚的职工的。朝晖父亲退休之后,阎师傅总是以老职工自居,指手划脚,好像这个局的历史没有他不知道的。
唯独对左良,阎师傅有种说不出来的情节,朝晖能感觉的到阎师傅总是高看左良一眼,见到左良就会表现的自己其实懂得知识不少,跟左良聊聊历史人物。
朝晖家距离单位近,朝晖母亲就常做些好吃的让朝晖给左良带着。有的时候甚至叫左良到家里吃饭。
左良到朝晖家吃饭见到朝晖的父亲表现的很拘束,朝晖妈唯恐左良尴尬,会常常找话茬儿,朝晖却担心妈包打听多了,左良会不高兴,变着法儿的打岔。
事实上,对于左良还有左良他的家庭,朝晖一点儿都不了解,甚至有些事情还是从老妈那里听来的。
然后凭自己想象的那样,内心描述着左良的家庭全貌:左良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姥姥家更是一个大家庭,左良因为父母忙于事业,从出生五个月就被送到姥姥家,直到工作。
朝晖觉着左良家庭之所以特别神秘,是因为左良从来没有清晰的表述过他的父母家庭,隐隐约约感觉左良的家庭与她家这样寻常百姓不一样。
朝晖和左良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很少,甚至是不愿意触及关于左良家庭有关敏感的问题。她不想包打听,她担心一旦了解了左良家的情况,她就没有勇气再与他往前深入交往了。
那段日子里,朝晖写出的文稿都拿给左良指导,让左良当自己的第一个读者,他们聊的都是关于文学和写作角度的问题。
朝晖觉着左良比自己读书多,脑子好,特别是中外名著左良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而朝晖看的不过就是 《金光大道》《渔岛怒潮》《壁垒森严》《高玉宝》……这些都是左良不屑一顾的现代小说。
朝晖喜欢把文章写的既朗朗上口,又简单明了。骨子里她喜欢老舍的叙事风格,她不喜欢绕弯子,不喜欢引古说今。
而这与左良的思路恰恰相反,左良喜欢在文章中引古今中外的典故,初看非常高端,但是感觉与企业群众性文化、与现实格格不入。
这也正是左良在报上常常点评却很少出作品的原因。他认为如果是纯文学,就要按照文学的规矩处理文字。
朝晖认为文学是为一个时代服务的,不能拘泥格式,只要能反映时代,反映现实,就是好的。
每每听朝晖这么说,左良就喜欢用不出声的微笑,一句我喜欢纯文学,不希望文学庸俗化结束讨论。
这年的冬天,左良带朝晖来到一个离单位较远的家里,这是朝晖第一次到左良家。
一室一厅一个人居住在朝晖眼里非常舒适、清静了,屋里水泥地板被擦的光亮亮的,墙面四白落地,屋里显眼的位置是书架,写字台和一张木床;此外再没有什么多余的物件了。
没想到左良家收拾的那么干净,整洁。朝晖转到厨房,看得出来很少开火,厨具也同样收拾的井然有序。朝晖心里把这儿的整洁归功于左良当兵的经历。
或许是房间朝向问题,或许是朝晖住惯了小院北房,朝晖感觉这房间阴冷,有种凄凉感。这时她联想起左良从小没在父母身边,工作后独立生活,想着左良住院时说的那句话:“单位和家有什么不同。”似乎感觉到了左良的孤独和无助。她此时特别渴望为左良做些什么,照顾他,给他幸福。
老爸得知朝晖去了左良家,有点儿固执的说,女孩子到一个男孩子家不妥。
而母亲却极力鼓励朝晖多与左良进一步往来,在阎师傅和朝晖母亲的窜到下,朝晖常常在左良家中单独相处,而左良下夜班也常常买来早点等朝晖上班来一起边聊边吃。
局里对于左良和朝晖的交往升温并没有什么更多的好奇,尽管左良矮小白胖,但是一副眼镜和清高的书生气给他凭添的才气加分。
朝晖高高大大,却文静阳光,她下意识不想给左良增添尴尬,从不穿有跟的鞋。尽管有时她心里有些小遗憾,但是想起左良的孤独,怜悯之心总会让朝晖平复许多。
四、
朝晖父亲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左良提出跟朝晖办理结婚登记,却迟迟不把父母介绍给朝晖。朝晖父亲跟朝晖妈妈说,朝晖应该嫁给跟咱们门当户对的人家,左良家庭复杂,始终不清楚他父母的状态,将来咱们朝晖会受苦的。
朝晖母亲嘱咐朝晖跟左良探望一下他的父母,顺便了解一下情况。朝晖却不好意思主动要求,她心里想,我嫁给左良,至于他的家庭无所谓,不来往更简单,反正自己也不喜欢搞的那么复杂。
朝晖和左良一起到区局人事部来出介绍信,俩人没有张扬就各自拿上户口本到办事处登记办了结婚证。按照左良的意思,两人到西单商场买了各自喜欢的套装。到王府井百货大楼买的糖果,请阎师傅帮忙分发给同事们,他们买了车票去黄山旅游去了。回来之后,左良和朝晖在鸿宾楼请了朝晖一家及阎师傅吃了一顿饭。
这么简单的办了结婚,连亲家都没相见,朝晖父母心里都不好受。看朝晖喜欢也就没有过多的干涉。侥幸的想,毕竟他们是同事,左良也是企业的人,有人事部门把关,就是感觉委屈了女儿朝晖,结婚没有动静就出嫁了。
阎师傅安慰说,现在组织上就鼓励办一个简朴的婚礼,大操大办是旧时代的陋习,新社会就应该有新气象。说的朝晖父母也不好再埋怨了。
在这件事儿上,左良非常感激阎师傅。除了节假日万不得已,左良从此也很少再蹬朝晖家院门看岳父岳母。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