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科幻灵异 > 凰涅天下(GL) > 第453章 杜维明讲仁

第453章 杜维明讲仁(2/2)

目录
好书推荐: [重生]夏宝传 [综漫家教]浮云凤梨不好养 [黑篮]冬樱 浮云凤梨不好养 一人的无限恐怖 伪千金之逃婚猫妻 前妻出没请小心 弈纱 龙印之追杀王妃 创世风云录

孔子认为他最好的学生颜渊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仁的最佳典范,原因在于他有丰富的精神力量。颜渊“不迁怒不贰过”,怒的对象离开了后他就不怒了;他犯了错,绝对不再犯。更重要的,颜渊“三月不违仁”。在儒家看来,仁就是人性光辉的体现,孟子说“仁者人也”,真正的人就是有仁德的人。儒家传统对人的理解不采取定义的方式:不是理性的动物,不是会用工具的动物,或说有语言能力的动物,而是孟子所言的四端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理由。颜渊能够在三个月之内体现人的最光辉的价值,体现“仁”的恻隐之情,其他学生可能维持一个月,普通人大概只能维持几个小时。

不过,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体现仁的光辉,也就是同情心的显露,良知的发现。

为己之学与社会关怀

孔子认为,这种同情心并非随时随地都能充分体现,因为我们不是现实的圣人,更不是慈悲化身的佛。但人性的光辉每个人都可以体现,所以儒家的基本精神就是学做人,这是永恒的过程,是和其他的动物最大的不同。因为这是内在的体现,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古之学者为己”,学习的初衷应该是为了自己,非父母、社会、国家、世界,就是为培养、训练自己的人格。

但为己的“己”,在儒家里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从中心点来讲是人的尊严、**性;从关系网络来看,就是人的社会性。今天大多学者认为儒家是没有主体性观点的,基督教的主体性可建构信仰,佛教的主体性可建构人人皆可成佛。而儒家只有社会性。我认为,儒家的社会性基于主体性,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建构在主体的必要性之上。“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是两面,一是能够转化或者说超越自己;二是能回到礼——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的世界,这两面合起来是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要一个人一日克己复礼以后,天下就朝着回归仁的方向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此处对我有启发,一个人的自由是所有人自由的基础,一个人的仁是天下仁的基础。简单讲,只要任何一个人能体仁,天下的仁就多一些;只要一个人不行仁,天下的仁就少一些。任何一个人都有能表现人性光辉的权利和义务,所有人的人性光辉都可以因为一个人的努力而发扬。

你可以是一无所有的人,也可以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一无所有的人能存活下去就是尊严,有极大影响的人只要把他的小部分资源分给大家,大家就获利。越有影响力、掌握社会资源的人,越应该对社会负责任。所以,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针对精英的。对百姓而言,第一需要安全,第二需要基本的生活,只有在生活富裕的前提下,然后可以教,即可体现道德价值。

所以从儒家来讲,政治目标很直接很现实但也有深刻的哲理:为社会安排一个安全、生活过得去的环境,然后让大家发挥道德潜力,立己立人,既成全自己又服务社会。

这样看来,“仁”所代表的作为人性的光辉,是内在价值,只要“要”就可以得到,外在的价值的“要”,需要很多自己不能掌握的条件才能得到,但仁的“要”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以仁理解“五伦双轨”

我认为在儒家人文精神的语境中,“仁”的价值应该是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乃至其他价值的前提,这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之道。比如说基督教,保罗的基督教有三大价值:信仰、希望、爱。保罗选了“爱”为核心,保罗认为没有爱,信仰、希望就没有价值;当然很多基督徒选择信仰作为核心。

与此相比,让我们来看儒家伦理。没有仁,义可能变成苛律,无人情可言;没有仁,礼是形式主义;没有仁,勇是匹夫之勇;没有仁,智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没有仁,信是虚伪的。忠孝悌温良恭俭让,也都是以仁为基础。以孝而言,曾子的父亲有暴力倾向,拿大棍子打他,他不跑,孔子非常生气。如打伤了,父亲会受到各种谴责,岂不陷父于不义中?所以说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推而广之,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中,都要尽量遵守角色的要求。君君臣臣,前面是现实的君,后面是理想的君,或说君的规范,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人人各得其所。

以此理解父子之间不是权威关系,孟子讲的五伦都不是单向的控制:君臣有义,君仁臣忠,父子有亲,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男女有别。因此,五伦的关系都是双轨的。我曾严厉批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但是王元化先生晚年非常认同儒家的“三纲”,我开始不接受,后来再读汉代的《白虎通义》。了解到这是法家的韩非子最先提出,儒家后来修改,到了董仲舒取阴阳之道,得出“三纲”。法家称“三者逆,天下乱”,儒家使用时变了,“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强调君要真正像君。1993年郭店出土的文物中鲁穆公问子思子“何为忠臣”,他说“恒称其君之恶者为忠臣”每天批评你的才是忠臣。这种双轨的关系,与一般理解的权威控制大不相同。

阴阳相互的关系丰富了仁

从上面讨论的双轨来看,仁如没有内在价值,只是社会价值,就很难说仁比礼更根本。郭店出土的文物中,仁字没有例外,写的都是上身下心,这就是仁的基本精神,是人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儒家不仅不接受笛卡尔的身心二分思路,而且拒绝把身心、灵肉、心物、圣凡绝然分割为对立两面的方法论。身心合一说明中国传统里面没有唯心唯物严格的二分。《大学》里讲先后上下左右深浅,都是对应关系。一般来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阴阳,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阴阳互动,阴中必有阳,阳中必有阴,他不是曲解了儒家而是丰富了儒家的形上哲学。

最近韩国有一位认同儒家的女性主义的学者,她把性别歧视在阴阳哲理中彻底消解了,认为阴阳代表两种力量,一种力量叫乾,创造力和发展型,另外一种是坤,凝聚力和接纳性。在任何社会、任何情况这两种力量都可以互补并互相转化,比如,你的老板无论男性或女性,都是阳;你若20岁,父亲40多岁,他是阳你是阴,但你50岁,父亲70、80岁,父亲就从阳变成阴,你就从阴变成阳。社会要能够融合,需要创造力——乾;个人之间关系能和谐,需要凝聚力——坤。

值得注意的是,“仁”这个观念,到了宋明儒学有了飞跃——从心理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学范畴,之后又推及及人,更重要的是扩展到宇宙的仁德,充满了生态环保意识。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中庸》讲“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你如果能体现人性,就是体现了物性,就真正参加了宇宙大化的创造,是共同创造者;因为我是创造者,所以在宇宙大化中间不只是一个观察者、欣赏者。

不过,同时意味着人可能成为一个最可怕的破坏者,“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所以人要发展责任感,不仅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还要对天地万物。这个观念到了宋代程颢非常清晰,他的《识仁篇》里面谈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作者有话要说:这是资料章,请在正式内容更新覆盖后再回看:)

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www..com 小说网)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目录
新书推荐: 众神立于脚下 星海:探索者笔记 遮天之不灭魔魂 我在游戏里死成了神 全民星球:开局打造洪荒文明 一觉醒来变成救世主 乌特里日记 神话流制卡 第49条染色体 宇宙掌控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