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如何转化草原民族(下)(2/2)
“碉楼”----间距100米,高15米,有顶的;
“据点”(即堡寨)---80x80米,有高5米的城墙,大约能容纳2000老百姓避难。
东北边陲的农村,村村都建这样一个工事,则游牧大军也抢不到多少东西了。”
赵云说的这个东西还是可行的。
在后世:1.西藏地区至今还有许多这样的“碉楼”实例。
2.福建地区的土楼也很有名,其防卫功能甚强。岭南地区的“碉楼”虽为近代所造(钢筋混凝土的),其防卫功能更强。日本鬼子的“炮楼”,给八路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3、冷兵器时代的西欧诸国,天险不多,就是靠城堡得以自卫,由于进攻方得不偿失,所以难以“大一统”。
4、以“碉楼”围合出一个“堡寨据点”,花费不多,按照纵横每一公里设上一处,村村都有保护,村村都是“兵民合一”,则骑兵大部队每次来攻,若拼掉百人性命攻破一处“堡寨据点”,他们也是损失不起的。历史上,游牧骑兵突破边防线后,往往如入无人之境,劫掠村庄,以战养战。
5、每卒供应1斤水1斤米,大约储存10吨水10吨米,可供10人坚持3年。将水米各装入瓮中,连瓮50斤一只,400只瓮,占用2层的空间,外围水瓮,内围米瓮,可防火攻。
公孙康再次让机要秘书记录下来。作为目前幽州的民众村民的防守方法,就是大量建立碉楼。当然官府要出面帮助村民建立才可以。
这个方法,在完全消灭融化草原民族之前,一直是有效的。
历史很会开玩笑,很多游牧民族靠着骑射弓马,圆月弯刀打败了农耕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割据政权甚至大一统政权,很快被农耕民族同化,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但很快又被新兴的游牧民族打败,新兴的游牧民族又被农耕民族同化,就这样不断地重演着。
虽然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很多时候不敌游牧民族,但游牧民族却不断地被融合甚至消亡,而汉族却不断地添加新鲜血液,不断地壮大,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以看出,深厚的华夏文化最终是会战胜金戈铁马、骑射弯刀的。
近代多数崛起的国家都认为本民族本国的利益应该高于其他民族和国家;所以西方国家对内讲民主,自由;对同胞尽量宽容和忍让;对外则同仇敌忾,视他国人民为草芥,发动战争掠夺资源,以战养战。其实西方人走的路子仍然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习惯——强盗逻辑,个人英雄主义,通过冒险来发家致富。而且他们干了那么多坏事,却没有清规戒律来约束他们,因此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也没有犯罪感。因此在影视剧里经常可以看见对反派角色的赞赏--加勒比海盗,威震天。
而思想还处在农耕民族的国家则恰恰相反。由于约束过多使他们缺乏冒险精神,宁肯吃点亏,甚至做奴隶也一定要过相对稳定的生活。对战争习惯看坏处,对好处认为有风险,不值得一试。其实对外战争能解决国内的很多问题;胜利,可以得到战败方的财富甚至女人,可以使国家和人民富有;战死失败,可以为国家缓解失业和男多女少等问题。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