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 勋功十二转(2/2)
说话间,他便起身而下,将谢尚呈送的一些籍册草草翻阅一下,脸上笑容更浓。
谢尚这段时间主要负责的乃是勋功改革,即就是将原本王师军中所行的甲功计数改换成为十二转军功。
随着王师部伍越来越多,行台所控制的疆域范围也越来越大,原本的甲功制已经不再合时宜,沈哲子早就有改革军功制度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适逢今次大举北伐,王师各路人马悉集河北,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进行一次比较深层次的改革。
原本的甲功制,是具体到士卒个体,以甲功寄食为基础。这样的计功方法更准确,能够更加周详细致的确保每一名士卒的战功所得。
但是这样的计功方法太繁琐,且对执行力的需求更高。早年制定这一军功制的时候,行台还仅仅只是淮南都督府,甚至连豫州都还不在掌控之内,王师卒力也不过只有区区数万卒众,执行起来倒还简单。
可是随着王师势力越来越盛,战线也拉得越来越长,这种计功方法便不再合理。旧年寄食的甲功可以由淮南几郡屯田中直接拨付,可是现在大部分的屯田已经改为军府,已经不可再负担甲功寄食的负担。
更有如庾曼之所率领的王师远在陇右,甲功是要寄食关中还是寄食河洛?这当中又牵涉到一个各地军府的协调难度,再加上资粮运输还有着庞大消耗,执行起来的成本更高。所以从西征关中开始,原本的甲功便不再寄食,而是以甲功折成钱帛直接发放。
但这样一来又面对一个物价起伏的问题,虽然行台这些年对于财政方面监控尚好,物价并没有发生什么太大幅度的起伏,加上原本淮南的币制改革也被直接引用到行台中继续推行,但是战事频密发生,具体到特定的区域也是波动难免。
将士们沙场立功,是脑袋提在手上以命相搏,如果没有一个公允正直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军功,又谈什么军心振奋、临敌敢战?军功改革,已是誓在必行。
关于这一点,沈哲子倒也并不挖空心思的标新立异,充分发挥拿来主义,直接将后世盛唐的十二转勋官制拿来就用。当然也并非完全照搬制度,毕竟行台王师的基本组织形式还是有别于唐代军队,基本的军府制度也是限于时代特色而因地制宜。
所以这个勋官制度也是结合当下世情,于细节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使之更加符合当下。
勋官十二转,品级有定,戎秩清晰,这算是直接抛弃了秦汉以来的官秩俸禄等级,让品级变得更加直观精准。
这也是之后整体官制改革的一个开始,官制改革可不仅仅只是更换一个名称那么简单,这其中又包括意识形态、职事划分等等诸多改变,是一个制度改革最外表的体现。如果没有从上到下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职权上的清晰厘定,类似王莽那种官制改革,就是瞎胡闹。
相对于政务的包罗万象、牵扯诸多,军事上的制度改变对普世影响是要小一些,而且沈大将军对军队的掌控也更强,勋官制度的改革就是在为之后整体官制改革的一个尝试和铺垫。
谢尚这段时间,就一直在负责这方面的改制。其实沈哲子属意的主持者是江虨,但是眼下江虨还被困在凉州没有返回,加上原本打算让谢尚接手贺隰礼部大尚书的计划也有了一点变故,于是便暂且将谢尚任命为大将军府司勋内史,主持这一项制度的改革。
言之改革,眼下当战时期,动作也不宜过大。像是准备裁撤掉后汉以来逐渐泛滥的杂号将军衔,这在眼下还不合适,虽然职号的剥夺并不影响真正的职权,但是明明没有错误甚至于还有军功,突然原本的将军号就被剥夺了,终究是有人不能释怀。
所以眼下的改革,主要还是在计功方面,兵长以下原本的二十甲功折为一转,兵长以上则以实情折算转数。而之后行台勋赏,主要便是以勋官为凭。
比如去年沈牧冀南大捷,虽然实际的封犒还没有下达,但沈牧积勋为上护军,其部下将领们各自述功而加授护军、都尉不等,给人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等到这一场北伐战事结束论功,便是完全彻底的军制改革,旧年那些千奇百怪的杂号悉数作废。
沈哲子也有些期待,按照勋官标准,这一场战事结束之后,麾下能够多少人能够荣授上柱国。之后整个河北的复治,下及基层的乡野统治,必然也要从勋官集体中选拔任用,上品为柱国,下品百里侯,这一勋官制度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来且发挥其效用。
在没有完全统一且内忧外患悉定的盛世到来之前,麾下这庞大的军功系统便是沈哲子背后最大的倚仗。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