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话:烛影斧声(1/2)
宋太祖赵匡胤的死是一个千年之谜,历来有烛影斧声之说,甚至有人把他的死与宫闱丑闻连系起来,总之赵匡胤是死于非命,是一夜暴毙。
作为一代杰出帝王,赵匡胤的死,着实让人惋惜,所以不少正义文人和好事者怀揣疑窦,翻箱倒柜,引文摘句,穷追猛打,一定要找出个罪魁祸首来才肯罢休;而作为赵匡胤死后最大受益者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无疑成为人们重点怀疑和批判的对象。
赵匡胤比赵光义大十二岁,他们一块参与了陈桥兵变,都算是赵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这对哥俩是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叹。
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夸赞赵光义说:“我这位兄弟,降生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仔细瞧瞧,他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
甚至还谦虚地表示:“他的福德是我所不及。”
宋朝皇帝怎么呢?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聪目明的赵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间暴亡呢?好端端一个男子汉,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
官方的记录非常的潦草,至于死因,压根没有提。坊间的猜测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接班人赵光义。
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光义却厮守在皇帝的身边,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了烛影斧声。
赵匡胤称帝后的第二年,生母杜太后病危,临终前遗命赵匡胤百岁后当传位于弟弟赵光义,同时命赵普于榻前为约誓书,藏于金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为何要让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有两个原因,杜太后最疼爱的儿子是赵光义,兄终弟及,让赵光义继承皇位,这是出于私心;杜太后认识到,自五代以来,中原皇帝执政皆短命,在位最长的也不过十年,难保赵匡胤不会步其后尘,为保大宋国祚延续,防止留下幼子寡妇遭人欺,让年富力强的赵光义继承皇位,这是出于公心。
赵匡胤是个明白人,也是个厚道人,所以一口答应。赵匡胤至孝,母命不可违;当时大宋根基还不牢固,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赵匡胤之子年纪尚小,确实需要赵光义这样一个成年储君以壮阵势。所以赵匡胤听从命,于杜太后病亡一个月后即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后来又封他为晋王。
开封府尹是五代、宋朝的一个重要官职,是国都驻地开封府的最高长官。五代以来,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文的默契,凡皇族担任开封府尹,就基本确立了他储君的地位。赵光义利用这一特殊地位,聚集了一大批文武幕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赵匡胤晚年,政权稳固,儿子成人,在皇位传承问题上曾有过动摇,但考虑到赵光义威望隆而羽翼已成,儿子不是弟弟的对手,所以未立太子,而是依照《金匮之盟》将皇位传给了赵光义。
赵光义的骗术是漏洞百出,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三十五岁,身体啵儿棒,赵光义刚刚二十三岁,比哥哥家的儿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时赵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经十一岁,四子德芳也三岁了。
问题是赵匡胤并不是立刻就死,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也许还能享国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地安排接班人呢?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宗训七岁孤儿断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五年后,赵普才密奏,这种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说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干,就是不能让给小崽子。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事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赵匡胤的子嗣手里?
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先说赵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说最大的潜在对手是年长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说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光义亲自导演,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结果赵廷美被贬房州,三十八岁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年满三十岁;赵德芳像老爹一样,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仅二十三岁。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堪称大宋第一疑案,也是千年未解的遗案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指责宋太宗赵光义这个最大受益者有嫌疑的同时,却苦于拿出实证,而对于赵光义抛出的金匮预盟,即所谓的赵匡胤死后传位赵光义,人们又难以反驳。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