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话:北魏汉化 2(1/2)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心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呢?”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喔。”
孝文帝迁都到洛阳之后,决心开始进行改革。他的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孝文帝从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着手,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一律改说汉语。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不用立即改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服,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拓跋宏才五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所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三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
拓跋宏三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做亲生母亲一样。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孝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不很受人关注但却意义重大而且特别耐人寻味的王朝—北魏。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之中神秘地崛起,沿着盛乐—平城—洛阳三级跳的轨迹,在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在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之间的漫长低迷岁月中,在北魏一朝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的转折,逐渐使北方各族融合进了中华文明之中,开启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门。
走入北魏宫廷,在宫廷内外的刀光剑影中一步步往上攀登,铲除了诸多政敌,包括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魏孝文帝的性格爱好带有冯太后的诸般烙印,以至有人认为他可能是冯太后同某个汉族近臣的私生子。
冯太后不但是一个宫廷斗争的高手,也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在她执政期间,进行了四大改革,全面改造了北魏帝国。由于这些改革是在孝文帝的纪年中进行的,历史上常常将之归于孝文帝名下,当然孝文帝亲政后对这些改革也进行了很好的巩固。
冯太后死了之后,孝文帝开始亲政,他巩固了冯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并将改革推向了*。迁都和汉化改革,使他名垂千古,孝文帝决心做一个中原的统治者,狭小而僻处北边的平城已经装不下他的雄心。
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以征服者的姿态坚廷了近百年,而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仅过了三十多年就在内忧外患中瓦解了,有人以此来非议他的改革。但统治阶级的腐化毕竟不能掩盖社会大发展的事实,正是在改革后,中原出现了耕地人口猛增、经济文化商业繁荣的盛况。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