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话:老谋深算司马懿 1(2/2)
司马懿当时很怕曹操,担心跟着他久了,多疑的曹操会整他,就装作不懂谋略说:“蒙丞相的厚爱,愧不敢当。在下不是不愿出来为丞相效力,只是因为多年潜心孔孟,无意功名,只想做个安分守己的读书人。而丞相所需要的人才是征讨天下的文武,在下不通兵略,手无缚鸡之力,怎么能为丞相效力呢?”
曹操摇头说道:“平定天下,并不一定要上阵杀敌,各方面的人才都需要。仲达饱读诗书,精于孔孟之道,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常年征战在外,几个儿子缺少管教,如果你愿意的话,就教导教导我的儿子吧。”
司马懿巴不得这样,一来可以不跟曹操出征,曹操就不会因他有谋略而提防他;二来曹操毕竟上年纪了,与他的儿子们处好关系,将来有大用。曹操就封他为丞相府文学掾,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教授弟子。
曹操的儿子众多,卞夫人所生的老大曹丕、老二曹彰、老三曹植,都各有才能,曹丕工于心计,曹彰勇武善战,曹植才高八斗。在曹操手下文官的心目中,曹操最喜欢曹植,私下认为将来曹植最有可能接班,于是都暗中结交曹植;武将们则亲近曹彰,佩服他武艺高强,冲锋陷阵不让沙场老将。只有曹丕,文才不及曹植,武功不如曹彰,性情多变,让人琢磨不透,所以反而亲近他的人少一些。
司马懿刚来,虽然曹操客气地请他教导自己的儿子们,实际上每个儿子都有专职的老师,司马懿这个文学掾最多是代课老师,跟公子们的接触机会不是很多。
然而细心的司马懿发现,曹植虽然才高,但书生气太重;曹彰虽然能打仗,但胸中没有韬略。只有曹丕,喜怒不形于色,做事非常果决,就有心与他结交。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位心机深沉的人很对脾气,很快成了知交。
曹丕那时地位不稳,需要司马懿暗中出主意;司马懿要在曹氏集团中混下去,长公子曹丕是最好的保护伞。于是二人各取所需,他们的关系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
由于司马懿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又从不邀功,再加上曹丕总是在父亲面前讲他的好话,官位不断升迁。几年时间,他从议郎、丞相东曹属晋升到丞相主薄。
赤壁之战后,曹操把主要精力用在平定关中和稳定内政上,取得了成效,再也没有出现当年征伐北方时那种摧枯拉朽的大规模战争。曹操得知刘备取得益州,深为忧虑,作为著名的军事家,他深知汉中是关中和巴蜀的咽喉要冲,也看透了诸葛亮必然要取汉中的计谋,当机立断,亲率十万大军征讨当时控制汉中的张鲁,司马懿作为丞相主薄跟随。
张鲁是张良的后人,但却没有老祖宗的智谋,曹操军至阳平关,他就逃往巴中去了。曹操进军南郑,把张鲁多年的积蓄打包运走,问司马懿如何对付逃跑的张鲁。
司马懿说:“张鲁志大才疏,在乎的无非是名位,只要丞相封他的官,许给他爵位,他就会投降,因为他与刘备是仇家,已经退无可退。”于是曹操命人劝降张鲁,封侯拜将,张鲁就归顺了曹操,曹操收了张鲁的地盘,就要回军。
司马懿谏言:“丞相出师收复陇右,宜乘胜出击。刘备用诸葛亮之计俘虏了刘璋,蜀人尚未归附,这正是破蜀的绝佳时机。丞相陈兵于汉中,益州就会震动不安,再加上张鲁的降兵,我们有十五万人入蜀,刘备、诸葛亮新建立的军队就会瓦解。古人说,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请丞相三思。”
其实当时曹操也有这个想法,但是曹操除了郭嘉的计策全部信任之外,对其他人的计策都持怀疑态度。赤壁之战前,谋士程昱就劝过他提防火攻,曹操没有听从。如今司马懿劝他一鼓作气拿下西蜀,一来他心头反感,二来当时孙、刘结盟后,孙权正起大军准备攻打合肥。
如果入蜀马到功成还好,万一陷入地势奇险的蜀地,大后方就有被东吴攻占的危险。因此他听完司马懿的话后,冷冷地说:“人心最大的苦恼就是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西蜀?太贪心了吧。”于是不用司马懿的计策。
客观来讲,司马懿的计策并不差,刘备当时没有站稳脚跟,曹刘若是提前交兵,对曹操是有利的。但是司马懿在那次谏言后深深明白了,曹操一直对他有成见,这是班师回去后他才听曹丕最亲密的人私下告诉他的。
曹操之所以能成为东汉末年最大的老板,决不是靠运气,而是有过人之能,其中一条就是识人。识人不是简单的看相,而是通过人的形体、行为、神态、心志作出的综合判断。
他先前认定郭嘉就是助他成功的人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天下英雄,以及对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论断,都显示他眼光很毒。司马懿虽然藏得深,但曹操通过观察,还是觉得此人有异志。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