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话:舌战群儒(1/2)
<divid="book_text_tent">
诸葛亮为了刘备的生存,他深知要与东吴的孙权结盟,才能对抗曹操,才有生存的机会。为了刘备,诸葛亮只身随着鲁肃过江,他想要游说东吴群臣。当时刘备败战,退守到夏口,曹操的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张投降之风日盛。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要和孙权连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投降曹操以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是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诸葛亮孤身来到东吴,面对东吴诸儒的诘难刁难,诸葛亮神态自若,一一作答,是为守,然而他又不甘于只是作答,每次作答之后又发起了攻势。
东吴第一谋士张昭诘问诸葛亮:“你自比管仲、乐毅,而最终却使刘备弃守新野,逃走到樊城,败战在当阳长阪坡,残兵奔逃到夏口,搞到无容身之地,刘备得到你之后,处境似乎是更加的凄惨。”张昭这一问实在是非常的厉害,鲁肃心想:张昭下得好毒手。
诸葛亮笑着回答:“大鹏飞万里,它的志向岂是群鸟可以知道的呢?”诸葛亮将自己比作大鹏,他志在万里;将东吴群儒比作群鸟,胸无大志。
接下去诸葛亮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人染了重病,当用药混在粥里面吃,而不可以用猛药直接吞下。”
说明刘备取胜尚需时日,诸葛亮又进一步用事实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我军兵甲不完备,城郭不够坚固,军队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粮食不够继日,然而就可以火烧博望坡,白河用水淹曹军,使得夏侯惇、曹仁之辈心惊胆裂。就算是管仲、乐毅的用兵,也未必能如此。”
诸葛亮用事实作为论据,对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给予了论证,在凿凿事实面前张昭的非难不攻自破。
诸葛亮将刘备暂时的挫败归咎于三个原因,刘备仁义,不忍夺取同宗的基业,不忍舍弃赴义之百姓,他甘愿招致失败;刘琮孱弱,听信他人的妄言,暗自里投降曹操;刘备的军队不满千人,大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寡不敌众,胜负乃是兵家常事。
之后诸葛亮引用汉高祖屡战屡败于项羽,最后在垓下一战成功,作为论证说明刘备失利是暂时的,而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必然的。进而归纳出汉高祖的最终胜利靠的是韩信的良谋,突出自己在刘备兴复汉室大业中的重要作用。此段回答张昭,刘备得到诸葛亮反而不如最初的处境,他的说词是水来土掩,滴水不漏。
接着诸葛亮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东吴群儒:“我孔明并非夸辩之徒,沽名钓誉以自欺欺人;与你们辩论,无人可以及我;临场应变,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上我的。你们这一些人只不过天下的笑话而已。”
诸葛亮此举攻势凌厉,使得东吴群儒竟然无一个人可以回答。此乃先守后攻、攻守有度的辩论策略。
虞翻接着说:“刘备大败,说不惧怕曹操,实在是说大话在欺骗人。”
诸葛亮回答:“刘备寡不敌众,所以退守到夏口,等待时机成熟,这全是为了要对抗曹操。然而你们江东兵精粮足,而且据有长江之险,却想要让你们的主公向曹操屈膝投降,不顾天下人的耻笑。”诸葛亮的反攻,使得虞翻不能应对。
之后面对步骘、薛综等人的发难,诸葛亮都用此先攻后守的方法对应,使得东吴的儒者一个一个败下阵来。
此法妙极了,因为有群儒的诘问在先,不容诸葛亮不回答,所以先守,而且守得相当的从容,既曲尽事理,又详陈事实,将对手的诘问一一化解;又因为群儒来者不善,多有恶意,便守住阵地之后发起了反攻,使得论辩进退有致,引人入胜。如果只守不攻,必定陷入被动的境地;如果只攻不守,失去了据理陈词的部分,使得论辩仅仅停留在口舌之争,则缺乏以理服人。
诸葛亮以高超的语言技巧使整个论辩过程精彩纷呈,用有限的语句中却蕴含极深的意味,嚼之余香满口。在谈到刘备新野战败的原因时,诸葛亮说刘琮暗自投降,意在嘲讽东吴主张投降之士,非等闲可知,暗示张昭等皆是等闲无能之辈;又说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隐寓张昭等人无定国安邦之策,反而以妖言迷惑主公,实为是祸国殃民之人。
步骘指出诸葛亮想要仿效张仪、苏秦的游说之举,诸葛亮却淡化张仪、苏秦二人的辩士身份,而突出他们的豪杰本色,强调二人皆有匡扶国家的谋略,点出东吴儒者们的无勇无谋,只知道巧言论辩,实际则是贪生怕死的本质。诸葛亮避开某些辩士为一已之利益而游说的特点,在突出他们匡扶国家的大志的同时,也为自己主张表示,我为了匡扶国家而来,你们却为了葬送国家而辩,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