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天柱之变(1/2)
且说雷铜奉刘禅之命,挑了一匹良驹宝马,日夜兼程风驰电掣,连续跑了六百公里,一天一夜之后,终于赶到了庐州。由于久经战乱,此时的庐州到处都是一片废墟,流民遍地,惨不忍睹。几经打听,雷铜终于知道了陈兰、梅成的下落,他们合兵一处之后迅速跳出张辽的包围圈,两千多人马全数撤上天柱山去了。
雷铜不敢耽搁迅速赶到天柱山,他以游客的身份,给钱把马寄托在山下一个老农家,准备徒步上山。他站在山脚下,抬头观察着这座庐州郡闻名遐迩的名山。
天柱山位于潜山县境内,东临长江,西连大别山,雄峙江淮。因天柱深藏万山丛中,一峰高耸,千岩万壑,远近大小,莫不围绕拱拜。故秦汉时,该山称“霍山”。天柱山势如擎天之柱,故有天柱之名,又因其潜藏于万山之中(又:潜,古为簪,形“尖”也,义及天柱山多为尖形,故该山又称潜山,并有单尖,笋子尖之异名),亦有潜山与万山的同称。万山之名也说因汉封南岳,故又称万岁山。“县以山名,山以潜名”(旧《潜山县志》)。春秋时,周王朝于此置皖国,封皖伯大夫治皖,天柱山属皖伯封地,故该山又名皖山。为颂扬皖伯大夫治皖有方,清明德政,亦称皖公山。由此,皖也成了安徽省的简称。总之,霍山、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万山,其实皆为一山,只是天柱山一山多名罢了。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行南巡狩,自浔阳,顺江而下,经盛唐(今安庆市盛唐湾)入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溯水而上。法驾谷口(今天柱山野人寨),登礼天柱,“号曰南岳”。
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和“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犹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举鸾鹤,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山,争似此山好”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又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之赞誉。
天柱山在历史上被道教、佛教视为宝地。道书所载,天下有八天柱,中国有三,潜其一也。天柱山在道家眼里具有极其重要地位。东汉名道左慈就在此“炼丹得道”。道家封天柱山三祖寺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称天柱山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
潜山县城,自汉时起即为兵争重镇。此时的庐江郡是以庐江中部东西走向的潜山为界,山南被孙权控制着,山北才在曹操手里,由于后勤供应受到潜山的阻隔,曹操大军无力越山作战,兵少却又难以在江北山南的狭小地域站住脚,所以双方也就形成了默契:分治庐江。
陈兰、梅成的起义打破了庐江的平衡,为了防止他们变成第二第三个雷绪,曹操大怒之下派出了于禁、臧霸等征讨梅成,张辽督帅张郃、牛盖对付陈兰。于禁治军严整,作战稳重,采取了稳步推进的堡垒战术,大军四面威逼包围了梅成的庐江军,梅成无奈之下,学习袁谭、高干等人的手法暂降,于禁大喜过望解围撤军,回合肥去向曹操报功,曹操大喜道:“不战而屈人之兵,于将军真将才也!”待于禁大军班师回去,梅成陈兰二人合军后即退入了潜山,欲坚持长期斗争。
于禁闻讯大怒,正想回头攻打,突然接到曹操命令:于禁为征南副都督,担任夏侯渊的副手,与张郃、牛盖马上率军随大军南下进攻当阳,张辽督臧霸等将继续围剿梅、陈二人。此时,张辽接到细作情报,马上率军日夜兼程赶往潜山县,准备包围天柱山。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