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3强者之势(1/2)
古代中国地图学家裴秀。
在中国地图史学中,3世纪地理学家、地图学家裴秀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裴秀生前的政治地位相当显赫,但是他死后深为史学家关注的,并不是他的政治业绩,而是他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
裴秀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他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在道教和儒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裴秀擅长道术,曾经给皇太子看相、算命。三十而立后,裴秀步入仕途。四十五岁时,他被晋朝皇帝委任为司空(其职位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副总理)。
晋朝时期,司空的职责非常特殊,凡是与大地相关的事宜都在其管辖范围之内<a href="http://xs.com/25742/" target="_blank">极品侍卫TXT下载</a>。这不仅包括农业种植、人口户籍、田亩赋税、防洪治水、兴建城镇、察看风水和皇家丧葬等诸多政务,而且还负责皇帝祭祀地神和祭拜祖先的礼仪。
顺延传统理念,晋朝皇帝将祭天、祀地、祭祖视为国家大事。这些宗教礼仪的着眼点在于承天启地,疏通皇帝与天地之神的沟通渠道。为此,负责安排、组织礼仪的官员身肩重任,他们需要深谙阴阳之术。在这些官员的观念中,祭祀礼仪的任何细节都必须符合道教理念,不能有丝毫之差,否则皇帝与神明之间的交流就会受阻。
晋朝基本上承袭了汉朝确立的祭祀礼仪,包括将地图作为祭祀地神的祭品。身为晋朝司空的裴秀自然深知地图在祭祀地神礼仪中的重要性。他曾撰文说:地图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前贤凭借地图承天效法。
裴秀深受道教宇宙观的影响。在他心目中,大地地表“登降诡曲”,呈现出穹隆形。
为了使皇帝与地神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裴秀认为,用于祭祀的地图应当显现出地表弯曲和名山大川等自然地理状况。
裴秀担任司空之后,仔细查阅了朝廷书库中收藏的地图。查阅结果令裴秀大失所望,他发现朝廷书库中竟然没有一幅令他满意的地图。裴秀曾愤愤地写道:这些地图粗制滥造,既没有采用相同的比例和经纬网络,也没有遵循“准望”的规则,并且在图中看不到名山大川。这种地图绝不可用于祭祀之中。
出于道家理念,裴秀认为,用于祭祀的地图必须符合一定之规。经过深思熟虑,裴秀提出了地图绘制的六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就是中国地图史学中著名的“制图六体”理论。
“制图六体”理论的第一项原则为“分率”,它是指一种由经、纬线构成的方格网(这个时候就有了经纬线了!)。
裴秀认为,这种方格网可以作为识别地图东西(即横向)和南北(即纵向)远近的尺度,由此,绘制地图必须采用相同的比例将地域轮廓缩小到地图上。裴秀指出:地图若仅有图像而没有设置方格网和比例尺,则无法审核出地域之间的远近距离。
裴秀提出的第二项绘图原则是“准望”。
“准望”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准望北极星确定地图以北为上的方位。
在此基础上裴秀还强调,“准望”的另一个作用是端正“彼此之体”,即通过地图左、右两边对准北极星从而将地图的形体由方形调整为梯形。
鉴于地图的形体调整为梯形,裴秀进一步提出了“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四项绘图原则。
裴秀所说的“道里”是指一种地图标识,它示意出从一个地点去往另外一个地点的方向和直线距离。裴秀认为,随着地图形体的变化,应该调整“道里”标识的指向,否则“道里”示意的方向将会出现误差。
裴秀“制图六体”的后三项原则“高下”、“方邪”、“迂直”分别指地图上边和下边长短的调整、地图形体由方形变为梯形以及图中直线与曲线之间的相互调整。
——裴秀认为,实施此三项原则的目的是在地图中呈现出地表弯曲的自然形状,从而能够在平面地图中仿效出弯曲的地表。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