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破锋八刀(1/2)
下午一点很快就到来了,所有人集合到了司令部门口。开始学习刀法。这套刀法是二十九军打得小鬼子跟狗一样戴上贴项圈的破锋八刀。这套刀法出自西北武术名家马凤图老先生为西北军所创的《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
全套刀法共八个刀式,每一刀配有相应的口诀便于记忆,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其每招每式都干净利落,刀刀可中敌之要害,是专门针对rb鬼子擅刺的特点编制的。其口诀为: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军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刀法简单易学,只要勤学苦练,灵活运用。在白刃战中有着很大的威力。
历史上,将传统武术引入军队的情况十分普遍。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因缺乏现代枪炮装备,冷兵器的使用成为战斗的重要补充。其中影响最为广泛、最令人畅快淋漓的,莫过于1933年第29军在喜峰口进行的长城保卫战,以及传唱至今的《大刀进行曲》。
因是“杂牌军”出身,第29军的装备非常落后。长城保卫战时,战士们使用的枪械五花八门,汉阳造、毛瑟枪和土造枪各占三分之一,全军机枪不到一百挺,重武器只有十几门野炮和山炮,而且步枪大多没有配备刺刀。在组建二十九军之前,冯玉祥根据西北地区民众尚武的传统,为士兵配备了大刀片,并邀请武术名家传授格斗刀法,希望以过硬的单兵素质和精湛的大刀术来弥补装备的不足。
一九二五年,当时的武术名家马凤图受冯玉祥之邀创立了白刃战术研究室,聚集名家创编教材,将武术中效果突出的格杀技巧用于军事训练,马凤图和其弟亲自编写了《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当时在西北军中,精通武术的官兵为数不少,像张之江、张树声、佟麟阁、张自忠、赵登禹、吉鸿昌等高级将领个个都是好手。
另一时空历史上,一九三七年端午节,驻华北日军曾“邀请”二十九军军官在bj怀仁堂“联欢”,会上日军军官态度轻狂,恣意挑衅,一名军官竟拔刀起舞“表演刀法”,此时曾在喜峰口大战中率大刀队夜袭日军的董升堂旅长立刻找来一柄刀刃还带着缺口的大刀,挥刀对舞,最后董旅长双手执刀,锋刃直指对手,缓步逼近,rb军官只好尴尬收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曾主持大刀队训练的马凤图,在抗战洪流中写下《白刃战歌》,呼吁将士们“白刃肉搏打死仗,猛追直捣荡寇冢。”
‘破锋八刀’其实并不是什么玄妙深奥的刀法。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满足军队实战需要的实用刀法,具有好学好用的军旅特点;其次,白刃格斗的残酷性,必然对大刀形制和刀法有特殊的要求。‘破锋八刀’虽然动作并不复杂,但握着三斤重的大刀练习起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它要保持大刀的速度和力量,一般人十几刀挥舞下来,就感觉到非常吃力,至于民间传说刀有七斤重、七尺长,其实是夸张的。另外,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使用的刀法多种多样,破锋刀法只是其中一种,更多的是因为二十九军而成名。
毕竟武术上从来都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以三尺大刀对战日军一米六长的步枪加刺刀,除了刀法本身适合之外,更加重要的是意志力和勇气的考验。刀刃朝向自己,后发制人可不是说办就能办到的。真正能够用大刀打出彩的部队并不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