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苏联英雄 > 第五百二十九章 去年的一场"小仗”

第五百二十九章 去年的一场"小仗”(1/2)

目录
好书推荐: 快穿之男主别跑 未来漂流瓶 东山再起[娱乐圈] 千年仇敌居然是我的白月光 将军宠妻手札 韩娱之万能小黑 [综]躺枪日记 六界武尊 半个人生 重生之着魔

苏联在同德国死拼,但其实不仅仅是在西线和北线有战火,去年夏末,在南边、外高加索以南,红军还被迫打了一仗。

现在的伊朗局势很微妙——“红军在北边,英军在南边”,而出现这个局面的原因出在伊朗原来那个亲德的巴列维王朝第一代国王礼萨汗身上。

如果从人种上分,伊朗是世界上的雅利安国家之一,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都与德国站在一起。

一战后的伊朗也是一度政权更替,局势混乱。1925年,英国支持伊朗军官礼萨汗(1878出生,自幼就投身军营,1911年他率部镇压革命,因功升为近卫军团首。1921年2月21日在英国支持下,兵不血刃发动政变,成为哥萨克师师长,掌握实权。之后两年相继镇压吉朗苏维埃共和国、霍拉桑省和阿塞拜疆省的人民起义。1923至1925年任伊朗首相。)推翻恺加王朝,由立宪令议宣布建立巴列维王朝,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国王。

不过这之后,礼萨汗就开始同英国人分道扬镳:到了纳粹上台后,希特勒热情地宣称德国和伊朗人同属雅利安民族,要团结起来,共同对抗英俄。

几乎就在一瞬间,德伊两国关系就变得非常密切:德国派出大量工程技术人员赴伊朗工作,用德国的先进技术支援伊朗的现代化建设;伊朗军队全副德式装备;伊朗的大学由德国教师管理;那会本身海军并不很强的德国,要求其盟邦意大利帮助伊朗建立了海军;大批伊朗留学生赴德留学,德国占伊朗外贸额的第一位……

二战爆发后,礼萨汗宣布伊朗中立。

到了41年,伊朗隔壁的伊拉克也建立了亲德政权,与此同时,德国还占领了维希法国的叙利亚。这下多个世纪以来左右、甚至主宰着中东局势的英国坐不住了,其军队迅速作出反应:登陆伊拉克占领巴格达,推翻了亲德政府;与此同时,英国还和自由法国的军队一举占领叙利亚。

接下去就该轮到伊朗:礼萨汗虽非德国的正式盟友,但谁都清楚其亲德倾向,下一步,伊朗无论对于英国还是苏联而言都是个背后的威胁。

到了6月德国进攻苏联:英苏达成共同对德的协议,两国在对德战争中给予对方必要的帮助,不得到另一方的同意决不单独媾和。英国还同意立即向苏联提供其急需的军火武器和药品,而在条约中还有一条就是联合起来逼迫伊朗的礼萨汗驱逐在伊朗的德国人,因为伊朗可以成为英国向苏联运输军火和药品的重要通道!

只要仔细看一下世界地图,盟国在选择援苏通道上的困境就一目了然:苏联远东的港口都处于日本海军的严密监视之下,日本事实上已经在1940年9月与德国结盟,那会只是尚未直接参战;那些港口远离苏联西部的战线,联接两线的漫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又存在运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北冰洋向摩尔曼斯克运送援助更加危险,因为满载物资的船只很容易受到以挪威为基地的德国潜艇和飞机的攻击;摩尔曼斯克本身的港口条件又不能满足大批量货运的要求,铁路运输不便,从速扩建港口又根本不可能。

从地中海和黑海向乌克兰运送援助的通道同样危险,而且土耳其关闭了达达尼尔海峡,盟国护航队若要强行通过,势必遭到土耳其的激烈抵抗,很可能召来已经占领希腊和保加利亚的德国的干涉。

显然,盟国在1941年夏天能马上使用的唯一一条援助苏联的路线,就是从波斯湾港口出发,经纵贯伊朗的铁路,抵达巴库和里海。显而易见,伊朗已经成为联结苏联与英国的战略通道,而当年4月发生在伊拉克的前车之鉴也提醒了两国决不能容许德国人在这个战略通道附近存在。

礼萨汗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英苏的决心估计不足,最后终于铸成大错:顽固的礼萨汗顶住了两边的压力,拒绝英国和苏联的要求——结果当然是招来了英国军队和苏联红军两头的进攻。

对于那个顽固不化的礼萨汗,林俊觉得他有点可怜:想自主强国,却选了个错误的盟友,而且对世界局势的发展和欧洲战争的残酷了解与估计的不足——为了彻底打垮法西斯,这会英国和苏联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因为西线实战激烈,伊朗的实力又不值一提,加上伊朗北部居民很多原本就倾向苏联,林俊当时只是略微的了解了对伊朗的军事行动计划。都是按照他提出的全球战略进行,而伊朗成为迈向“暖水”的第一步。

去年7月18日,苏联和英国两国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伊朗政府在复照中指出:伊朗的工业部门需要德国专家的指导,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他们的人。况且德国专家的人数有限,又受到伊朗政府的严格监视,不足以构成什么威胁。

这个答复显然不能让莫洛托夫满意,而另一边的英国更是不放心:一战中那个在波斯南部给英国人带来大麻烦的德国人瓦思穆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5年4月,德国驻波斯布什尔城的领事、有“波斯的劳伦斯”之称的瓦思穆斯将波斯南部的游牧部落争取到自己一边,在亲德的波斯宪兵队的帮助下建立游击队,扫荡了法尔斯省的英军。而这只是此君的其中一个得意之作。)其公开身份就是“无害”的领事馆文官。

8月16日,苏英再度发出照会,要求伊朗驱逐全部德国侨民,以结束德国特务的活动。伊朗政府在复照中说,在伊朗的德国侨民总共只有470人,远远少于盟国侨民。中立的葡萄牙没有驱逐德侨,瑞士、瑞典和美国也没有驱逐德侨,如果伊朗将这些德侨驱逐出境,将违反严守中立的原则。

8月23日,礼萨汗还请求美国出面,制止英苏对伊朗的要挟。但是美国驻德黑兰公使反而劝伊朗加入盟国,对德宣战。礼萨汗觉得盟国态度蹊跷,于是要求驻伦敦公使探询盟国真正的意图和要求,但是没有得到答复。伊朗外交部接着只能通知德国驻德黑兰公使,表示伊朗决定遣返尚未撤走的德国侨民,德侨经土耳其返国的安排也已经就绪。

不过,苏联和英国这会是谁都没工夫等,也不容许在自己的身后存在一个亲德的伊朗!两边决定同时动手,一劳永逸解决伊朗这颗定时炸弹!

根据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战争计划,如果德军击溃乌克兰的苏军,然后拿下高加索,那么他们肯定会趁胜长驱直入伊朗境内,夺取波斯湾的石油和炼油厂,切断英国军队最大的燃料供应来源,并进而进攻印度,将来同对印度洋也虎视眈眈的日本来个胜利会师。

英国人知道这一点,同时英国人还有这样的看法:德国与伊朗建立所谓“和平友好关系”,是征服伊朗的前奏,因为德国在欧洲总是采取这样的成功经验,先对各国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继而使其内部削弱,最后以闪击战消灭之。

盟国时刻注视着德国使馆和“德国文化中心”在伊朗的大肆宣传,认为德国间谍能轻而易举地摧毁纵贯伊朗铁路:这条铁路沿途经过众多的隧道和桥梁,一座大桥或一条重要隧道的破坏,就意味着这条铁路至少瘫痪几个月!

在去年夏天,伊朗陆军规模约为12万人,编为两个配备105毫米斯科达火炮的王家近卫师(均驻扎在德黑兰)、9个普通师(分别驻扎在全国六个军区,其中5个师在北方防备苏联、4个师在南方防备英国),5个宪兵旅,以及1个独立的机械化旅 。

伊朗王家空军拥有大约400架飞机,编为8个大队。伊朗海军在里海中有2艘炮艇、5艘鱼雷艇、1艘武装拖艇、1艘武装游艇,在波斯湾有2艘意大利建造的炮舰、4艘炮艇、3艘鱼雷艇和1艘拖船。

乍一看伊朗陆军人数不少,但战斗力对于苏联红军和英军而言实际上不值一提!

进攻这一方,英军准备的部队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师、第2印度装甲旅、第9装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红军则从外高加索和中亚军区的第44、47和第53军中抽调了部分进攻部队。

去年的8月25日凌晨零点,苏联对伊朗的进攻打响。一支约2000人的红军摩托化部队在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契万地区度过界河阿拉斯河,进入伊朗境内。很快占领了马库和霍伊,随后经大不里士向东进军。

东边500公里外,另一支2000人的红军纵队沿着里海南岸向东进军,占领了恩泽里港和拉什特,并逼近加兹温城,不久在那里与第一路军会合。

第三路红军1000人在沙赫港登陆,攻占戈尔甘和呼罗珊省北部,随后推进至铁路枢纽塞姆南河沙赫鲁德。

为了让伊朗军队放弃抵抗,红军飞机在进攻伊朗的当天还轰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加兹温和雷扎耶,次日轰炸了德黑兰郊区,从意志上摧毁对手。

面对苏联的突然进攻,毫无准备的伊朗军队大部分在军营里就被缴了械。就如同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时一样,伊朗军队中校级以上的军官和情报官员被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军官甄别了出来,一些人被带到巴库审问;一些伊朗军人趁夜色掩护逃出军营,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伊朗北部的伊朗军队几乎一夜间就崩溃了。

伊朗一些对德黑兰统治不满的地方部落则趁机揭竿而起,在红军的配合与保护下下控制了伊朗的北方山区。

另一头的英国也是同时动手:苏联和伊朗在里海地区没有发生海上战斗,而在南部的波斯湾,英国军舰炮击了停泊在那里的伊朗舰队。

在卡伦河口附近的沙普赫尔港,那也是纵贯伊朗铁路的,一支搭载登陆部队的英澳联合舰队在8月25日凌晨4时08分悄悄驶入港口。

这支小舰队包括“亚拉”号炮舰 、“法茅斯”号护卫舰、“卡宁布拉”号辅助巡洋舰、1艘炮艇、2艘武装游艇和2艘武装的内河客船。

英国人见港内伊朗军舰毫无防备,舰队指挥官哈林顿准将下令突然开火。

“亚拉”号炮舰一炮击中伊朗海军最大的军舰,购自意大利的“虎”号炮舰,将其重创。“亚拉”号随后进入卡伦河航道,用舰上的3磅炮和机枪扫射其余的伊朗炮艇,对方水兵纷纷跳河逃命。到凌晨5时30分,英澳舰队上搭载的印度陆军士兵全部登陆完毕,占领了沙普赫尔的港口。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狗勾能有什么坏心思[穿书] 嫁给前任他哥 夫君他天下第一甜 商场通古代,我灾荒年救王府满门 三国:被刘备赶走,我截胡孙尚香 功高震主要杀我,我走了你后悔啥 我的亲妈是慈禧 新晋 武成年后 娇弱贵妃精神稳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