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铜墙铁壁钢铁洪流2(1/2)
苏军在整个战斗区域中最清闲的部队莫过于两处高地上担任防守任务的四个步兵营,除了在日军炮击时躲在防炮洞里吃了会灰土外,基本没有出现什么伤亡,几天来构筑的工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新任的工兵连长伊万诺夫原本不需要出现在第一道防线,但他自己要求在日军发动攻击前担任一线战壕的阻击任务,上面就让这个新鲜出炉的战斗英雄留在一线阵地。
当苏军的反击开始后,伊万诺夫一直在仔细观察自己布设的雷场对日军进攻的迟滞和杀伤情况,在难得的实战中吸取经验。
看着不要命似的往前冲的小日本被地雷炸的血肉横飞,伊万诺夫觉得非常“爽”!别人是无法有和他一样的感觉,因为身边的不是工兵:那些地雷都是自己带人埋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当然他不会和别人说自己的感受,不然可能会有人认为他脑子有问题,再说人家也没空听他说。
伊万诺夫身后是个马克沁机枪火力点,战斗打响后那挺笨重的大家伙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就像割麦子一样收割着往前冲的日军,而这样的情况在整条战线上都在上演——所有人都在拼命射击,只有伊万诺夫一人在看“孩子们”的表演。
已经凉爽下来的天气都变着灼热,热量一股接一股的冲到身上,还能闻到硝烟混杂着人体被烧焦后发出的奇怪味道——阵地前方的“大锅”里到处都是大火和爆炸,高地上上的苏军官兵好好欣赏了一回“隔岸观火、烈火烤野兽”的壮观场面。
在高出是个看风景的好地方,当然前提是要知道对面的敌人冲不上来才行。
等到日军停止进攻开始收缩时,伊万诺夫知道已经打赢了这一仗,被重兵包围的日军是跑不掉的。
下午一时,最后的攻击开始,对于高地上的苏军而言,只需要少部分官兵参加就行——就是那些操纵迫击炮和47毫米反坦克炮的营、连属炮兵(当时苏军有些步兵连里有一个火力支援排,其中一个班装备有两到三门50毫米迫击炮,而营里又有个装备82毫米迫击炮的迫击炮排,当然有些部队的支援火力配备会差些,但不会是布柳赫尔的部队。),他们一刻也没歇过,连续几个小时都在用零零散散的炮击骚扰日军构筑阵地的动作。只是现在不需要用敲火力点的精确炮击,只要将炮弹打到日军阵地里就可以,连加强给这两个步兵营的反坦克炮也装填爆破弹,以极速射的方式轰击日军——日军19师团没几辆坦克,苏军给一线的反坦克炮兵配备了大量的高爆弹,就等着教训鬼子的步兵。
伊万诺夫在战壕里清楚的看到黑压压的机群飞过自己的阵地,投下的炸弹如同冰雹一般的落下,而轰炸过后苏军从三个方向展开突击,以坦克为前导,像三把尖刀快速插入日军的环形防御阵地,分割包围再各个击破。
在飞机飞离“大锅”的时,呼啸着的炮弹从伊万诺夫头上飞过,在密集的炮击延伸的那一刻,远处整装待发的机械化部队开始突击日军解围部队,而苏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还在远处的空中投下炸弹。伊万诺夫看到有些战斗机俯冲而下,虽然因为距离的原因看不清,但他知道那些飞机正在扫射小日本。
没有过多的注意远处的进攻情况,大锅里的两股小日本根本无法抵挡住苏军坦克的突击,而且猛烈的火攻之后还能作战的日军已少得可怜。只半个小时,“大锅”里的枪声炮声就变得零零散散,进攻的苏军已经开始肃清战场。
、、、、、、
身处乌苏里斯克的林俊一刻不停的注意着前方的战报,对于这次战役的结果他非常有信心,唯一有疑虑的是苏军到底能歼灭多少日军,而己方的损失又有多少?
林俊在下午两点就得知合围圈里的两个日军联队被全歼的消息,但这还不会让他彻底安心:和布柳赫尔一样,他关心的是出击的机械化第二旅的情况如何。大锅里的鬼子不过是煮熟的鸭子,生死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机械化第二旅面对的将是具有设防条件的两个整编联队。
下午五点,机械化第二旅胜利撤回出击阵地的消息传到乌苏里斯克,林俊的心这才完全放下。
损失和战果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初步统计显示苏军完胜,一天的战斗里牺牲不超过300人,受伤大概在1000左右;日军方面步兵第73、74这两个联队已经可以从日军的建置里撤除,75、76两个联队损失超过半数——这两个联队是被苏军的集群炮击和坦克集群硬生生的碾碎的。
有人说二战德军战斗力强,但苏军用人海战术把他们淹没了,而美军用的是火海战术——了解过苏军常备部队火力配置和总体火力装备情况的人应该不会这么说,因为苏军的“火海战术”才是当时世界陆军中最名副其实的。
己方的损失过几天就会出来,但日军的损失只会是个永远的迷,林俊永远也不会得知小日本在到底今天损失了多少人和部队。
布柳赫尔也已经在乌苏里斯克,在得知战况后,他对边上的人说:“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到底消灭了多少日本人。”
大家都明白,从今天己方使用的火力和攻击方式出发,自己根本无法算清日军到底报销了多少:机械化第二旅在第二次进攻中的战果无法精确统计,因为他们进入朝鲜纵深过多对政治外交不利,很快就回到了出击位置;而“大锅“里的小日本能留全尸还能辨认的估计不多,在那么猛烈的炮击和轰炸过后还能四肢健全的家伙绝对是个幸运儿。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