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篇关于黑洞的论文(1/2)
在《Nature》上,科技类的论文一般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学术论文(Articale)、研究报道(Letter)和通讯(Correspondence)。这些论文都有篇幅方面的限制,并不是说你想写多少,就可以随心所欲、洋洋洒洒的写一大片的。
这其中学术论文篇幅最长,一般可占到版面的5到7页,研究报道相对会短一点,一般控制在2到4页,通讯则最短,一般不超过1页。
由于版面有限,所以要求作者投稿时对论文的页数做出限制,对文章的内容来说就必须简明扼要一些,尽可能简洁的将研究的要点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
这样的文章其实非常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底,书写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每个字句都要经过仔细推敲,相对来说耗时也会多一些。
但写作难度高,并不意味着写作时需要用到特别漂亮的英文,相反,因为《Nature》通常是要面向非英语国家的读者,他们的英语水平如何,大家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反而更需要用简单明了的英语来写作。除了必要的专业词汇外,应该尽量用一种近乎“白话”的方式来写。能不生涩的,尽量不生涩,最大限度做到对读者友好。
毕竟归根结底来说,科技文章的第一要素是清晰,应该明确告诉读者你要讲的事,而不是绕弯弯,凸显语言上的高大上。一篇论文的好坏,最重要的还是研究的内容本身,其次才是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当然,道理虽如此,但在具体实践中未必所有作者都能把握住这个度。
周晨的英语水平还算过得去,大学时期便过了英语六级,不过要将自己这篇极具专业性的论文翻译成英文,难度还是不小。
这就好像翻译一篇文言文和翻译一篇用文言写成的佛经之间的区别,前者是单纯的古今对比,据词翻译,难度会相对较小,而后者除了要懂得文言的翻译外,还要深刻懂得佛经当中蕴涵的佛理,没有一定的修为实在难以胜任这项工作。
周晨的论文关于黑洞,而黑洞是什么,想必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而麻烦的是,这类论文往往都会涉及到复杂的运算,所以想让它变得不怎么生涩难懂,难度是非常大的。
周晨知道,一篇好的科技文章,不仅要让本专业的人能理解,还要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至少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意义,这就要求文章的开头必须开宗明义,让读者一眼看懂文章的背景,内容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这篇论文注定了只能在小圈子内流传,也就做不到科普效果,无法引起社会效应了。而这类文章,是不太容易通过《Nature》的审核的。
这大概是他这篇论文的最大硬伤,而且还是无法弥补的硬伤。他只能用自己严谨的专业性来挽回这方面的不利了。
当然,除了论文本身的质量外,向《Nature》投稿的时候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Nature》不允许“参考文献”中,在一个参考文献号下列出一个以上的文献,也不允许在参考文献下加入简要注解说明的。
诸如此类的细节有很多,一个不慎,便可能阴沟里翻船,被《Nature》退稿。
最后,投稿论文时尤其还要遵守一条铁律,就是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绝对不能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不仅反映出投稿者的职业素养之差,同时其品德也会遭到编辑们的质疑。绝大多数期刊都有这方面的规定,一旦发现作者一稿多投,不仅所投的稿件会被枪毙,其本人也极有可能登上期刊的黑名单,数年内不接受其投递的任何稿件。
对于一个作者而言,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
晚上九点,夜色一片朦胧,如一块浓稠的墨砚泼洒在天空中,让人看不清它背后若隐若现的繁星。
周晨的论文终于完成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错误之后,周晨将它制成PDF文件,试阅了下效果。
嗯,不错,算上参考文献一共7页的论文,看上去整整齐齐,隔着显示屏似乎都能够闻到油墨芳香的味道。
标题是《关于一种特殊黑洞状态及“极端克尔黑洞”与“宇宙监督假设”的联系》,名字起得很长,翻译过来有一种不明觉厉的冲击感。
周晨对这个名字非常满意,隐约中展现出了作者的逼格。
下面是作者的名字、地址,及联系方式。
接着是摘要、关键词,然后是正文部分。
正文中周晨层次分明的运用层级标题对文章进行了切分,主要讲述了两大块内容,分别是特殊黑洞的状态和它的数学模型,以及“极端克尔黑洞”与“宇宙监督假设”之间的联系。前者是周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后面则是新添加上去的内容。
在论文当中,周晨先是通过一组组复杂的数学偏微分方程运算,结合度规张量等描述了在极端克尔黑洞环境下的局部时空几何性质,然后又用数学工具重新推导论证了黑洞的几大定律,最后严格得出“宇宙监督假设”即“黑洞第三定律”的准确数学推导。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