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外交大臣的野心(1/2)
华国强对英法主动请求进行和平谈判的态度很满意。
现在夏帝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既然对方承受不住打击请求停战谈判,那就必须从外交上为帝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于是,华国强对英法两国大使说道:“大使阁下,这次战争完全是由两国主动发起,夏帝国被迫自卫迎战,现在两国又要求进行和平谈判,我想知道贵国进行和平谈判的诚意。”
这个时候就像做买卖,谁先开口暴露了自己的底线,谁就处于谈判的不利位置,华国强这是逼迫英国大使暴露英国的底线。
英国大使安德逊内心非常着急,早一天解除对孟买的封锁,大英帝国就可以早一天平定印度河平原的暴徒,减少金银财宝的外流,而且现在联军每天都遭到夏帝国的轰炸,每天都有大量的官兵伤亡,所以急切说道:“我们大英帝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这次战争纯粹是误会,我们四国联军只是为了演习,没有想到夏帝国的反应会这么大,纯粹是误会造成的,为了实行和平,减少误会,大英帝国内阁决定以现在夏帝国占领区为停火线,进行和平谈判,这足够表现大英帝国的诚意了吧!”
安德逊大使的话让华国强心里一动,这真是意外之喜,原来帝国还计划着只占领恒河以北和以东地区,以恒河为屏障与英国对峙,现在英国竟然主动让出这么多的地盘,哪有不受之理啊;从另一方面来说,英国和法国是被打怕了,要是损失联合舰队和远征军,对两国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既然这样,那就更方便为帝国争取到更大的利益了。
于是,华国强继续说道:“夏帝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我们只是出于自卫,没有与贵国进行战争的想法,既然阁下说是误会,我们帝国的意见是从此之后,英法两国撤出亚洲范围,这样离的远了,就不会产生误会了。”
华国强本来想说亚洲事务以后由亚洲人处理,又担心激怒俄罗斯帝国或者让俄罗斯帝国提前防备,所以才临时改口让英法势力撤出亚洲范围。
华国强的话对法国大使来说是无所谓,反正法国现在在亚洲也没有殖民地了,对英国却不同,要是失去了英属印度,那英国直接沦为二流国家,安德逊大使无论如何都不能同意华国强的说法,心中暗自鄙视,夏帝国的贪心太大了,于是说道:“外交大臣阁下,我们现在带着足够的诚意来消除误会,希望贵国不要得寸进尺,破坏亚洲的和平稳定,英属印度是大英帝国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才发展起来的,现在大英帝国希望以双方占领区为停火线,已经表达了我们对和平处理的诚意了,要是按照阁下的说法,大英帝国只能与贵国对抗下去,最后将是鱼死网破的局面,对贵国也好不到哪里去。”
华国强大使并没有对安德逊的话感到生气,而是笑着说:“大使阁下,夏帝国现在可是处于自卫状态,要是不小心把联合舰队歼灭了,把四国联军歼灭了,占领整个印度并不困难,而对大英帝国造成的后果不用我说你也清楚。”内心却对安德逊的话鄙视的很,鱼死了,网也不会破的。
安德逊被华国强的话气的脸色血红,用颤抖的声音说道:“现在夏帝国占领了澳大利亚联邦、新西兰、海峡殖民地、英属缅甸,还有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难道夏帝国还不满足?希望夏帝国不要欺人太甚。”
华国强生气反驳道:“阁下,要说欺人太甚也是你们欧洲国家,制造什么”黄祸论“,要知道我们华人以及任何黄色人种的民族都没有去欧洲抢夺你们的土地,没有欺负你们的子民吧,可是你们白人却是横行世界,到处欺负弱小,以我看”白祸论“更为恰当;你们宣传言论也就罢了,竟然发展到打砸华人商铺,并造成上万华人的伤亡,对夏帝国的抗议置之不顾,这到底是谁欺负人?”
法国大使见两人都生气了,忙出来打圆场说:“诸位,既然是和平谈判,就不要讲过去那些误会,还是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停火,怎样才能和平解决当前矛盾吧。”
安德逊大使做了下深呼吸,故作平静的问:“外交大臣阁下,请问夏帝国怎样才能停火进行和平谈判呢?”
华国强略微一考虑后说道:“现在夏帝国的军队已经控制印度战场的主动权,消灭联合舰队,歼灭四国联军,完全占领英属印度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帝国皇帝陛下已经把英属印度视为夏帝国的土地了,所以,要是以现有的占领区作为停火线,进行划分印度的话,也不是不可以,英国政府必须拿相同面积的土地来换西部印度的土地,这是第一条,当然,最好是用南非的土地进行兑换;第二条,组织联合谈判团,相应国家都要参与,比如,荷兰、比利时、中华帝国、葡萄牙四国,加上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和夏帝国,七个国家一起谈判解决一揽子问题。”
对于成立联合谈判团,法国大使没有意见,对于停火协议也是以英国为主,英国损失多少他都不感兴趣,所以法国大使没有说话。
安德逊大使对华国强的第一条就明确表示反对,何况南非也是英国重要的殖民地,为了南非,连续打了两次布尔战争,怎么能拱手让给夏帝国呢?于是强忍着心中的怒火说道:“外交大臣阁下,以南非换是绝对不可能的,要想夺得大英帝国的土地,必须踏着大英帝国将士的鲜血才能占领;以双方占领区为停火线已经表明大英帝国的诚意了,也希望夏帝国拿出应有的诚意,尽快达成亚洲的和平稳定。”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