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恩师(1/2)
信阳,明朝时称作义阳,被誉为山水茶都,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
义阳东连安徽,西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这里宜居宜业,气候宜人,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美誉。
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隆,;城外,烟柳画桥,碧帘翠幕。
今日,艳阳高照、街上行人渐炙,义阳古城的西城门处便迎来了一辆做工还算精致的马车,这是孙屠子昨天刚刚托人帮他从老宋家的大车店雇来的,此时马车上面正坐着赶往县学报道的张文若、孙良等人。
这是张文若第一次乘坐马车,对于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听着车厢外熙熙攘攘的叫卖声,张文若不禁撩开窗帘向外看去。
街道两旁店铺酒肆鳞次栉比,当空的烈日将无尽的光芒全部普撒在满目的红砖绿瓦之上,直让眼前的一片繁华更增添几份喜庆人气。
街道上行人摩肩接踵,来来往往的全是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或风雅、或世故的游人面庞。车架粼粼、人流似溪,耳畔环绕着各式各样的商贩阴阳顿挫且极具旋律的吆喝叫卖声,偶尔也会有一两匹驽马被人群挤得燥了,再传来它们的嘶鸣声来宣泄烦躁和气郁…
正当张文若暗自陶醉在这坊间繁华之中时,耳畔又传来一阵淡雅宜人的琴律,它与往来的糟杂不同,它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一般独树一帜,让人一听难忘。
接着又传来一阵空明幽谷的女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是范仲淹所作的《苏幕遮、怀旧》,这本该是一阙思乡羁旅的哀思之乐,却被此女演绎的极为轻快宜人,由此可见此人于声乐之道颇有才干。
难得闻得如此美妙的歌喉嗓音,想必此人的音容相貌也应是颇有不俗;张文若不由得循音望去,没见到仙娥袂袂,只闻得仙音袅袅,以及一个唤作“百花阁”的宅子。
…………….
正统的县学大都是朝廷官办的署衙,所收取的门人弟子大都是有着功名身份的读书人,像张文若这样单有才名却无功名的寒门子弟是根本不可能拜进山门的,而孙良这样出身粗鄙贩的夫走卒子弟更是不能入门的。
而张文若所在的县学全名翠阑书院,称它为县学其实不妥,它其实是由义阳古城里的几个名流士绅联手创办的,因为翠阑书院的学子考中(功)名的机率甚高,再兼之翠阑书院的创办人中有一位身份显贵、名望极高,加之他又与朝堂官府有些牵连,所以翠阑书院才会被当地人戏称为小县学。
一行人几经颠簸,终于在几近正午时分赶到了县学门前,而孙良也刚刚离去,凭着先前在县学领到的号牌,正在门口排队考试。
“张家后生,好女婿,你真的不去参加县学入门考试?”
“回孙伯父的话,小侄本就是书院门生,虽说先前在家中为父母守灵三年,但也是在书院名簿上挂了号的,并未被除名。”
听到张文若如此一说,孙屠子这才恍然地点了点头,又问道:“好女婿,既然你不用参与这次县学的入门考试,就和我一道去八宝酒楼吃些饭菜吧?眼看都要正午了,孬好吃些东西垫巴垫巴肚皮!”
张文若苦笑一声,讪讪说道:“孙伯父恕罪,小侄虽说也有些饥渴难耐,但是我还有要事待办,实在难以从命。”
“好女婿,你有啥事能比填饱肚皮还要紧!”孙屠子不以为然的说道。
“回孙伯父,小侄在家守灵三年,今次重回县学礼应拜会恩师府上,并且小侄还要求他老人家去书院斋夫那里帮我把休沐假期给消了。”张文若讪讪说道。
孙屠子点了点头,沉吟许久才说道:“既然这样….我就先自个过去吃喝些饭菜,待会你忙活完了,就等着孙良考完笔试一道过去找我,反正你们哥俩拜得一个师傅,那小子迟早得过去拜会你们恩师!”
张文若点头答应,又朝孙屠子躬身施礼,便背着行囊转身离去。
张文若背着行囊,顺着前任遗留的记忆,沿着略为熟悉的路径,来到一出强院前。正是石板铺地,白墙瓦屋。他走近墙垣拱门,便见到门匾上题字莲心别院。
望着记忆中还算熟悉的朱漆木门,张文若不禁感慨:终于到地头了。
张文若稍稍整理了下衣襟着装,便走上前去敲门。
砰砰砰
没有反应。
张文若眉簇微皱,又伸手敲响大门。
过了许久院内才响起一阵踢踢哒哒的响声,接着便有一个门子开门而出。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