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吃李大户去(1/2)
迁都那是大事,之前太上皇的时候都已经讨论过了,那时就是当今一力反对。
可是现在,皇帝却把李超的奏章交给宰相们议论,却是有再次考虑迁都的意思了。
政事堂。
“李超又开始折腾了。”
“上次说不能迁都的是他,这回说要迁都的又是他。”
“反正李超那张嘴,怎么说都有理。”
“迁都,不说其它的,有钱吗?”
“谁知道呢,我倒是想看看,他奏章上到底怎么说的。”
“嗯,对,先看看再说,说不定李超还真的说的有依据呢。”
“呀,还写了挺长,这一二三四五,一条又一条的,迁都的好处,都写的清楚,长安不适合再做都城的原因倒也写的清楚啊。这奏章,很有李超风格啊。要是我尚书省的那些官员们写奏章报告能写的这么简洁明了,就省心了。”
萧禹扫了一眼奏章,不由的真心赞叹。不管内容如何,首先这奏章的写法就非常的好。
“是啊,张超说话,总能打动人心。”
政事堂里,宰相们一人拿着一份张超奏章的抄本,都在那里一边看一边议论。
一开始,大家还挺轻松。
迁都?那是那么好迁的?
可看着看着,气氛就不太一样了。
李超奏章里写的很详细明白,这长安城已经完全不能符合大唐帝国的都城地位了,太偏,太小,太落后了。
“说的倒是很有道理的。”
“嗯,之前李超反对迁都,说是因为大敌当前,朝廷迁都时机不对,而不是不应当迁都。现在吐谷浑、突厥都安抚住了,而朝廷也收复了朔方,如今局势正稳。朝廷无外忧,也无内患,此时迁都,倒没问题。”
“迁都也应迁洛阳啊,为何却要选个襄邓?”高士廉道。
“洛阳一来久经战乱,残破不堪。二来,论起地理防御形势,也不如襄邓。”
洛阳的优势在于紧依黄河,而且杨广当年营建新都洛阳后,把运河挖通,使得洛阳正好处于南北运河的中点附近,加之有黄河水运之利,使得洛阳确实拥有不错的条件。
但自隋末起,洛阳一直打仗,彻底打破了。
十几年前才营造的新都洛阳,也早在被唐朝攻破之后,给拆掉了。现在想一想,其实有些可惜了。
若是当初没拆掉洛阳宫城,就可以用现成的了。
当然,洛阳的防御安全形势,不如长安。长安号称关中四塞,居于一隅,安全性能要比洛阳高,洛阳四战之地,虽说也有八关,但总体来说远不如长安。
这也是当初太上皇时,选襄邓不选洛阳为新都的原因。
襄邓的安全形势,仅次于长安,却是远高于洛阳的。而且襄邓一带其实是一个较大的盆地,又有汉水穿过,北面黄河南面长江,东面淮河,防御和转运都远超长安。且新都迁到襄邓那么京师东移,处于天下中心,有利于管理这个庞大帝国,尤其是对东部的管理加强。
“在襄阳和邓州之间建一座新都,最大的问题还是营造的本钱啊。”
长安已经不能适应大唐帝国,无法承担帝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重担,而洛阳又残破,安全形势也不太好。
襄邓之间位置倒不错工,也有水陆转运交通之便,安全形势也好,可问题也摆在那里,襄邓之间可没有一个能做为都城的大城,不可能选襄阳或者邓州,得选在盆地的中央位置,那么就要在平原之上,从零开始营建一座新的都城。
宫城、皇城、外城,可是全都得新建的。
如今的长安城,是隋朝时建的,前后也建了好些年,花费的钱不少。杨文的时候,营建东都,同样大兴土木,花了很多钱。
现在大唐的底子,要营建一座崭新的都城,这个本钱可不小啊。
“李超完全没有说营建新都的钱从哪来啊?”
“明年就是改元贞观了,大唐还不富裕,这个时候大兴土地,役使百姓,这不是好事。”
“不能瞎折腾,当年杨广就是瞎折腾给折没了的。”
宰相们议论了一番,也算是达成了一个共识。
长安再做为帝都确实有些不太适应了,可营建新都却没有这么急迫。眼下大唐底子薄,还是得再休养生息,积聚实力才对。也许再过些年,大唐解决了突厥这个大患之后,那时底子厚了,可以再考虑迁都。
宰相们把这个结果奏报李世民。
李世民考虑这个问题好些天了,这次把奏章给宰相们看,心里已经是有些意动了。可听到宰相们的反对,他又犹豫了。
“现在问题是没钱?”
陈叔达道,“回陛下,最主要的问题确实是没钱,那一千万贯,可是已经都做好了预算了,税收进了太仓后,可是就要拔给各部寺的。”
李世民问:“对佛寺的改革呢,李超不是说完成对佛寺的整顿之后,朝廷至少能得到三千万贯钱财,和几千万亩田地吗?有这笔钱,足够营建新都了吧?”
“陛下,佛寺整改一事,现在还只揭开了一个盖子,不能操之过急啊。等完成整顿,拿到那些钱、地,估计前后至少也得一两年啊。”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