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不封赵云侯爵(2/2)
细推之下,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点,赵云虽然早年跟随刘备征战北方功勋卓越,但是在对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他并没有做出一件可以大书特书的战功,相比其他武将逊色不少。而刘备正是在夺下汉中,当了汉中王以后才封赏那些将领,自然也就以将领们在益州、汉中的表现为主要依据。如此说来,关张马黄四人确实都立下卓越的战功。黄忠最早随刘备进入益州,劳苦功高;在打汉中时,又是他斩杀夏侯渊,消灭曹军主力,功不可没,理应封为大将并且赐爵和假节。张飞是在刘备进攻益州受挫时,率领荆州留守部队进川支援。他的功劳在于降服了巴郡太守严颜。巴郡是从荆州进入益州的门户,一旦归为荆州囊下,那么荆州的援军便可自如地进入益州而不必因对方据险坚守而苦战不下。而且,刘备也十分看重这个严颜,在与他的第一次见面时,便将自己的贴身护甲赠与严颜。由此可见张飞的收降无疑是一大功。再加上汉中之役时,张飞又击破曹操大将张郃,实属战功卓著,足够当上一员大将所需资本。马超虽然在益州和汉中两次战役时都是最后才参加战斗,但他的两次出击,一次迫使益州刺史刘璋开城投降,一次又逼退曹操大军,效果非同凡响。当然,刘备封马超为大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马超的家世。马超一家世代居住在凉州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陕西、青海一带,因而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羌族关系融洽。刘备看重的就是这一点。因为蜀国的疆土也与羌族的领域接壤,只有处理好与近邻的关系才能放心北伐中原。况且羌族战斗力高,忍耐力强,如果能为己效力,必然会成为一只精锐部队,所以刘备更需要马超作为中间人,协调好双方关系。事实上,诸葛亮北伐时就通过马超弟弟马岱的协调,获得一支由羌族组成的生力军,当时人称“飞军”。至于关羽,自始至终都坚守刘备的大后方荆州,保证粮草供应、后路畅通无虞,即使出于安抚,也应当授予其同等官职。回过来看看赵云,为何与他同时从荆州出发,资历又相差无几的张飞能够立下大功而自己偏偏毫无特殊功绩?这恐怕是因为张飞是一人为将率领部队出发,而赵云则是与军事诸葛亮从另一路出发。因为张飞是一人领兵,自然万事需靠自己出谋划策,相对的,功劳也都记在自己一人头上;赵云因为身边有了位料事如神的诸葛军师,所以出谋划策的活儿自然不用参与,具体只是负责执行方面,也就间接造成功少的后果。不仅如此,赵云在家世上输给了马超,在后勤上不如关羽,在战斗上又输给了黄忠,只能落得个杂号将军的头衔。
然而,话虽如此,赵云却仍有机会获封大将。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封建专制社会,封将这样的事并不需要经过什么公众推选、投票表决,只要一人允诺便可以轻松当上大将。放在蜀国,这个启到决定性作用的人就是刘备。那么,刘备为什么就不选赵云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刘备是一名政治家。作为优秀的政治家,不能一味意气用事,处理人员安排也不能光凭个人好恶,所以刘备首要考虑,也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何平衡属下的人员关系,如何维系各帮派官员间的利益。就说这次封赏将领,上将关羽、张飞、黄忠全是刘备原来从荆州带过来的将士,是地地道道的嫡系。而另一上将马超原本便是散兵游勇,所以不在平衡范围之内。现在武将中的最高级别都被荆州派囊括,其余派系自然不服。一有不服便容易心生不满,继而造成摩擦,祸起萧墙。为了解决这种暗处的危机,刘备采取了两手措施。第一手便是提拔李严、张翼等益州派武将为各郡太守,然后择优授将,给予益州武将之首李严辅汉将军的头衔。第二手就是故意不授赵云为上将,也不给他一个地方太守的实权,只有一个空头将军名号。这两手双管齐下,一方面以实权堵住不服者之嘴,另一方面以赵云的未受封进一步慰藉益州派将士。归根结底,赵云此次未受封实则是充当了政治权衡的牺牲品,并非全因为客观因素的不足。
反过来说,刘备毕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知道赵云的未受封确实是不得已之举,而且一味亏待老将来弥补新将的不服,也未尝是长久之计。所以赵云的未受封只是暂时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必然会再次加封。只不过具体的实施人不是刘备,而是刘禅。可以这么说,赵云是刘备给予刘禅的一次绝妙的契机。由刘禅来完成对赵云的加封,一则是因为赵云早年对刘禅的恩德须得有刘禅回报的时候;二则是借这个加封,让刘禅完成对先帝老臣的安抚。刘禅甫一继位,面对的是刘备时代的老将,自然要借机安抚他们来显示自身的皇恩浩荡。同时,也是暗示他们对新皇帝的效忠。
事实确实如此。刘禅继位的第一年,便加封赵云为镇东将军,赐爵永昌亭侯,一时荣耀冠于先帝老臣之首。赵云也以此为激励,日后越加英勇战斗,老当益壮令敌将胆寒,最终荣获追谥,颇为世人传颂。(资料来自百度,与大家分享,共聊三国)
本书来自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