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龙眼(1/2)
夏夏一直是一副自问自答的样子,我都感觉她有点走火入魔了。在说到是“龙眼”之后,夏夏表情更加的坚定,转头看向了金手佛爷,对金手佛爷问道,“最大的差别,是不是因为面具上的眼睛是一对龙眼?!”
金手佛爷微微一笑,默认了夏夏的问题。
也许是我眼拙,我实在是看不出来,青铜面具中的眼睛,怎么会长得是“龙眼”?面具中的眼睛,小而凸出,而且完全没有“神”,和我印象中炯炯有神的龙眼,简直是有天壤之别。
我极为不解的问夏夏,她是怎么看出面具上的眼睛是龙眼的?
夏夏告诉我,在人的面相之中,龙眼属于一种五官结构,五官相匹配,才能得出龙眼,并不是说单一的只观察眼睛的样子。就按这幅面具的样子来说,柳眉、豆鼻、菖嘴、顶额、这种情况下眼睛就是龙眼,而且是典型的龙眼。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个五官分布,也会形成龙眼,但是夏夏也就没有再细说了。至于为什么这样的五官分布,会形成龙眼,夏夏只是说是按照人面风水来划分,更具体的事情她也不清楚。
随后夏夏继续说道,“通常在面具上,不会出现龙眼。这幅面具打磨光洁,圆目内凸,眼珠向外鼓突,细看之下能分辨出眼睛的轮廓,瞳孔处有穿孔。鼻梁非隆起,鼻翼肥大,鼻尖上翘。唇部薄而微张,留有口缝。而龙眼又是龙的象征,除了君主、王者之外,其他人是禁止做这种龙眼面具。如果其他人制作或者佩戴了这种龙眼面具,后果和穿龙袍差不多。这种面具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会由君王佩戴。”
夏夏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了一下,疑惑的继续说道,“不过,通常君王佩戴的龙眼面具,都是正统的面具,非常的威严敬重。而我们现在看到青铜面具,只是具备了柳眉、豆鼻、菖嘴、顶额,这样的五官分布而已,并且面具的表情,非常的痛苦挣扎,和君王之象完全不搭边际。”
夏夏这边思考着,那边的张琳清了清嗓子说着,面具的功能并不仅仅是祭祀这么简单。就拿之前张琳所说的木质面具,当时中国面具史研究专家顾春,根据伎乐的起源及西域的古风俗认为,库车出土的木质假面具,与舞乐有着某种渊源关系,它应该是西域民间面具舞蹈申使用的假面具。因为西域自古即流行假面舞蹈,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尤为盛行,其中最着名的是群众性假面乐舞《苏摩遮》,唐代僧人慧琳所着《一切经音义》记载:“苏摩遮……本出西域龟兹国,至今尤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俱形状。”
1979年初,在新源县巩乃斯河畔出土了一个石质面具。面具高23.5厘米,最宽处17厘米,最厚处6厘米。面具边缘有一同凹槽,两耳和前额的凹槽上各钻有两个直径约4毫米的透孔,应该是用作系缚绳索的。
对于这个面具,有人认为它属于契丹的丧葬面具。辽代契丹人在丧葬中有使用面具的现象。而历史上巩乃斯河流域曾经属于西辽的统治范围。但是,辽代的丧葬面具迄今发现的只有金、银、铜3种,从未发现石质的作品。辽代的丧葬面具一般皆伴有铜丝或银丝一并出土,而这个面具出土时并没有这些附属物。
辽代使用面具的葬俗仅限于契丹人,且面具一般都是根据死者的脸型制作的,这个面具的造型明显不属于契丹人。据此可以认为,这个面具应是佩戴于活人面部的假面,而不是覆盖于死人脸部的面罩。根据以上现象,有学者认为,这个石质面具有可能属于某种巫术面具,巫师死后被带人墓中,好让其在某间继续使用。但也有人认为,它有可能属于某种乐舞或民俗面具,后来被主人遗弃,散落在了巩乃斯河畔。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