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崖山所遗(1/2)
虽然对于戴博文手中的这传国玉玺的真伪还存在疑虑。但雷涛也不能贸然断定这东西就是假的。
由于这枚玉玺的经历太过传奇,多次遗失又多次现世,而且每次现世之后总有人会考证现世的是真品,自然也有人考证那是仿造的赝品。如此忽隐忽现的结果就是这传国玉玺的真伪谁也说不清了。
雷涛接过这玉玺仔细的端详着,他看得非常仔细。特别是两处增刻的字迹,一处是曹丕在传国玺肩部增刻了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这是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后,让工匠补刻上去的,以证明其接受禅让并非“篡汉”,显示其国统的合法性。当然,这样的举动在现在看来就有些欲盖弥彰的味道了。
另一处是后赵石勒灭了前赵,得到传国玉玺后,别出心裁的在玉玺右侧加刻了“天命石氏”四个字,这和曹丕在上边刻字表示自己帝位合法性的小动作是一样的目的。
雷涛在这玉玺上已经找到了这两处在正史中有记载的增刻,位置、字体分毫不差。这就给这枚传国玉玺的真实性加了不少的分数。
历史上由于这枚玉玺多次失踪然后又多次重现,从历史典籍上来看一般来说,这传国玉玺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后唐李从珂手里,他亡国时带着玉玺登楼**。从那之后,传国玉玺至此下落不明。而后虽然曾经出现过不少声称找到了传国玉玺的人。但那些玉玺的真实性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例如后周郭威,遍寻传国玺不着,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一个农夫段义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玺。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怀疑它的真伪。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走,“传国玺”被金兵掠走,随后便销声匿迹了。
明朝弘治十三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但当时明孝宗就认定这玉玺是假的。
清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献上了属员疏浚宝应河是所得玉玺。乾隆皇帝看着其古泽可爱,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但他又认定这是好事者仿刻的,便收藏在大内,当作玩物。而且还留下了“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这样的评语。
可以说从后唐废帝李从珂到宋代徽钦二帝以后,所有出现的传国玺真假都存在着疑问。甚至后来连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刻,都成了疑问了。真正的传国玺如今在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雷涛看着这真假难辨的传国玉玺,说实话的确是吃不准。他随即问道:“戴先生,这传国玉玺历代都有假冒伪作,你又拿什么证明它是真的呢?”
戴博文迟疑了好一会儿才说道:“这是戴氏家族自崖山之后一直守护的秘密……”
接着他就讲述起戴家珍藏的这枚传国玉玺的来历来了。
崖山,在华夏人心中可以说是古代一次最惨烈的海战。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了一次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场面蔚为悲壮。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汉民族第一次完全为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蒙元统一了华夏。
但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事件在当时惨烈的战役中曾经发生过,而且至今也没有记载到正史中去,甚至连野史都没人知道。
当时戴家的祖先就在崖山,当时作为张世杰部将的戴琮。在正史的记载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后,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
但人们不知道当时张世杰在皇帝死后,依然想着找寻赵氏后人奉为主,再图后举的心理倚仗就是传国玉玺!
北宋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传说中传国玉玺也被掠走了。可在正史中却从来没有记载过金国皇帝得到过这枚玉玺。从那时起就出现了一个疑点。
玉玺去哪儿了?
事实上玉玺一直在宋室手中,高宗将其带到了江南。不过由于这枚玉玺虽然经十三位大学士鉴定是真的。但说它是假的这样的传言一直都没断过。而且高宗认为这枚玉玺不祥,虽然不舍得将其毁弃但也从来都是藏于深宫秘不示人。一直到崖山之战,南宋灭亡之时,这枚玉玺的存在都没有被人知道过。
张世杰就是凭着这枚玉玺,认为当年高宗南渡都能延续国祚,有着这枚受命于天的传国玺,宋室定能延续下去的。可惜,那只是他的一点自我心理安慰罢了。
“……后来我戴氏先祖就隐姓埋名在岭南定居了下来,我戴氏家族后来屡次遭难,但最终依然逢凶化吉也是靠着这枚传国玺的保佑。这东西是我戴氏家族继承人才能拥有的。前年我爷爷才传给我的。”戴博文讲述了他家族的一段历史,同时也让这枚传国玺从宋代又接续了其传奇经历的脉络。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