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二十一)(1/2)
特别应当指出的事,朱元璋割让大片土地后,自古由于生存压力而形成的排外仇外的民族性格,朝鲜人没有对大同江以北的原住民女真人实行怀柔包容,而是上演了一场对女真人实行了大规模的武力驱赶的人伦悲剧。女真人唯有流着眼泪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迁逃到鸭绿江以北,满韩从此结为世仇。这些女真人都是原半岛北部高句丽人的后代,当年占地赶人,把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后人全部赶走,现在还有资格来争夺高句丽历史?也可以这么说今天包括平壤在内的半岛中北部大同江以北的高句丽遗址并不是南**人的祖先创造的,而是被武力驱赶到鸭绿江以北的女真人先人创造的。
综上所述,无论从任何的历史事实的角度,高句丽都不可是韩国的历史
香港明朝历史
明代的香港地区在商贸上已渐渐蓬**来,人口亦有所增长,更成为海防要地。当时,明代在这里设防,主要是为了防御南中国海一带的海盗、日本来的“倭寇”、葡萄牙和荷兰的侵略者。明朝中叶,广东沿海有三路巡海备倭官军。其中的中路“自东莞县南头城,出佛堂门、十字门、冷水角诸海澳”。佛堂门在香港地区,该地区显然属于中路的防御范围。
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福建巡抚谭纶、总兵戚继光奏请恢复设置水师城寨(简称水寨)旧制。在此之后,明朝政府在广东的潮州、惠州、广州、高州、雷州、琼州等地设置了六个水寨。在广州地区的为南头寨,防御地区东至大屋,西至广海﹔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起,南头寨的军事首长是一名参将。万历14年至18年(公元1586年至1590年)一度改为由级别更高的总兵担任。南头寨旧额大小战船五十三载,官兵一千四百八十六人。万历19年(公元1591年)以后,战船曾增至一百一十二艘,小陆官兵及杂役曾达到二千零八人。该水寨辖有佛堂门、龙船湾、洛格、大澳、浪淘湾、浪白等汛地六处。每处汛地驻军二百余名。其中至少有佛堂门、大澳两处汛地属于今天的香港地区。
现时香港一些地名开始在史籍中出现。据目前发现的史料,九龙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世宗嘉靖31年(公元1552年)应槚所著边疆军事志书《苍梧总督军门志》。香港岛的名称,最早见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19年)郭棐所著《粤大记》一书。该书所载的《广东沿海图》中,标有香港以及赤柱、黄泥涌、尖沙咀等地名。
明朝嘉靖年间,南头一带发生饥民抢米暴动,乡绅吴祚曾参与平息暴动。事件平息后,吴祚等向广东海道副使刘稳请求在当地建县。众多官绅皆认为当地离东莞县治百余里,管理不便,又常受‘海寇’骚扰,纷纷附议。刘稳转告粤督,奏准设立。万历元年从东莞县划出56里、7608户、33971人,成立新安县,县治设在南头。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另外,香港地区在明朝时盛产及出口香木。这种香木属于莞香,又名女儿香,当年在广东与江浙等地备受欢迎。王崇熙纂《新安县志》卷二《奥地略.物产》曾提及香港地区往昔出产香木的景况:‘香树,吧内多植之。东路出于沥源,沙螺湾等处为佳’。沥源即今日新界的沙田等地,沙螺湾则在大屿山西部。今日沙田白田村附近尚有名叫香粉寮的地方。直至清朝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662年-1684年),政府欲断绝闽粤沿海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实行沿海“迁界”三十至五十里的政策。香港地区的居民也被迫迁进内陆,使当地香业的凋衰。到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1735年),在东莞又出了因承旨购求强索香杖的县令,令种香人家砍树逃亡。从此香木生产一蹶不振。
据说,“香港”的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香木的盛产和出口。
西方的东来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