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一章 土法流水线(下)(1/2)
王况现在要用的铁,都是不算在建州每年的固定配额里的,为了让王况能够不受限制的帮着搞出好东西来,朝廷在建州另设了个铜铁库,这是天下有史以来首次为了满足某个人的需求而单独设立的铜铁库,就是现在的将作大匠都没这个待遇。
铜铁库里的东西,王况想要多少就拿多少,这个铜铁库是由建州代管,每半年根据头两个半年所耗费的铜铁结算一次,及时的补充库存。
铜铁库有朝廷派来的羽林军士看守,只认王况的条子放行,其他人都不好使。看守的羽林军也不对建州镇将府负责,是由兵部和工部直接管辖,想要调动这一支人马,除了要兵部行文外,还需要工部的印章才行。
王况刚穿过来的时候,还想着自己不懂许多工业品的配方,在这世界上站不住脚,但是这么些年下来,他也发现,古代的中国,技术水平并不低,其他不说,就说这个时代的镜子,已经是镀水银的镜面,并不是后世人想象的只是个光秃秃的铜面磨平,其鉴人效果不比后世的镜子差到哪去,无非就是贵点,稀少点,一面镜子需要几两乃至几十上百两银子而已,以孙铭前以前的财力,不过只有那么一面巴掌大小的铜镜而已。
当初王况在那小破庙里醒过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到了做镜子,幸好,他当时没那条件去做,否则等他真的试验出来了,见到人家的镜子岂不是要郁闷得半死?这个念头,在进到富来客栈的第一天,见到镜子的时候,就被他彻底的放弃了。
明《天工开物》记述:“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发现……,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朱砂就是硫化汞,而且柳老夫子在王况跟他学字一段时间后,丢给了他一本《考工记》,里面,就详细的记录了铜镜的生产工艺:将纯红铜和锡,或铅或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溶化,再灌入模范,冷却后取出毛坯,最后进行机械加工磨平镜面,表面涂锡汞,即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铜镜。《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也是一本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那时候并没有“镀”这个词,所以就用涂抹来说明。
因此,铜镜并不是后世那些影视作品里面那样的模糊一片,古人的技术水准并不差,至少在王况看来是如此,只不过没办法做到大规模化,又受到交通,传承等的制约,又经历了许多的浩劫,比如说焚书坑儒等等,许多技艺,后世只存留于传说中罢了。
印刷术便是如此,所幸后世还是有不少学者心怀虔诚,穷尽一生的也要捍卫祖先的荣光,才会找到了木活字,在那些说中国印刷术是子虚乌有的人脸上狠狠的煽了一个耳光。
王况穿越而来,不光见识到了制作精美的璃瓶这样小的后世以为祖先烧不出来的东西,也见到了楼船这样的庞然大物,知道了祖先们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就有了轮船。有时王况偶尔会在推出某样东西的时候,怀疑这东西是不是早就有人做了出来,只不过是藏在民间,藏在深山不为人所知呢?甚至于罐头,这做法并不难,可能早就有乡野山民用了这个法子来延长食物的保存期了,只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这种东西的战略意义,没有王况那么高的眼光,所以也就没被人重视起来。
这样的事例不要说唐时,就是后世都很多,许多被媒体连称奇迹的东西,在某些地方人眼里,却是属于平常,就说天上同时出现七道彩虹的事,八十年代在浦城就出现过,但过了二十多年后央*视竟然会在新闻中播出某地同时出现三道彩虹的事情。
还有古人早就有发明出来了保温碗,其原理就是碗双层,中空,用时从底部注入热水,再反过来正置后,水就不会留出,然后碗上盛放食物,可保温,但就这个,竟然被后世的人申请了专利。。
这一次,王况不打算用皮带传动了,皮带传动的噪音大,不如齿轮传动安静,也不如齿轮传动稳定。可等到王况让铜铁库的人把铁运到铁匠铺子,掏出一张纸想让铁匠帮他铸齿轮的时候,那铁匠铺掌柜一见了图,就问王况:“小东家莫非是要用铁造棘齿么?”这几年里,老铁匠已经帮王况打造过不少东西,也学会了看王况画的图。
王况这个时候才知道,齿轮早就出现了,不过都是用木头做的,称为棘齿,用木头的原因很简单,木头到处都是,不像铜铁一样贵,也不是属于管制品,所以民间都是用的木头做。而且这个时候的棘齿都只是用来改变传动方向和运动方式的,比如说将转动转变为拨动拨杆进行往复运动;比如说将转轴改变个九十度这样的。
既然老铁匠知道棘齿,那么事情就简单了许多,王况也省了许多口舌,而且这时候的齿轮不可能造得精密,什么模数啊等都不在王况的考虑范围内。他只要不同齿数的棘齿就够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