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迁移(四)(1/2)
经过了这一次惊险之后,村民们也发现,留在野外实在太不安全了,还是早一些到达穆陵关才好,因此人人都不在埋怨,全都自觉的加紧赶路。大队人马又走了三个多小时,居然一口气走出了十多里的路程。这时天色以晚,也以经走到了先头人马扎营做饭的地点。于是商毅下令,人马就在这里原地休息,明天再继续赶路。
大队人马安顿下来之后,商毅一算,今天居然差不多走出了二十五六里的路程,以经大大超出了自己昨天预计。现在离穆陵关只剩下十五六里的路程,如果明天一早就加紧赶路,中午只吃点干粮忍耐一下,到下午两三点钟时,就应该可以赶到穆陵关了。于是商毅又派人连夜赶到穆陵关,让留守穆陵关的唐镇明天派兵在路上接应。
而在杨武丞看来,却又是另外一番感触。他们一伙人今天下午也跟着队伍走了三个多小时,左右观察,发现整个队伍虽然走得不快,但却井然有秩,而且在前后左右都有人照应,虽然闹哄哄的,却一点也不混乱。四千多人的队伍,还夹杂着一百多辆大车小车,但却比自己带的二三百团兵出行还要整齐有秩得多。
虽然杨武丞不擅于带队领兵。但也看得出,这才是一支真正军队的样子,自己过去带的,真就是一邦乌合之众。在下午刚开始说要追随商毅,多少还有一些冲动报恩的情绪,但现在觉得从此真跟着商毅,到也不是坏事。
这时饭菜都端了上来,商毅也招呼杨武丞坐在一起吃饭。杨武丞一开始还有些放不开,但围坐在一起的周少桓、童大勇、成进都是年轻人,大家也很容易相处,不一会儿,隔阂就少了大半。
商毅这才问起杨武丞的枪法。杨武丞到是个实在人,也没有隐瞒,将自己的师承来历全盘托出。原来他的枪法仍是祖宗,是宋代杨家枪。
商毅听了,也不禁肃然起敬,他知道宋代杨家枪可不是评书中说的杨家将,而是南宋时期,“红袄军”首领杨安儿的妹妹,人称四娘子的杨妙真所创的梨花枪,当时就号称天下无敌手。
明中期的军事家何良臣在《阵纪》中曾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而天下无敌者,惟杨家梨花枪法也。”而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长枪总说》中也评说:“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对梨花枪法的评价都相当高。
杨妙真本是山东益都人,早年随兄长杨安儿起事反金,后嫁于李全为妻,杨安儿死后,杨妙真与李全一道回归南宋,后来又不见容于南宋朝廷,李全战死之后,杨妙真晚年复回山东定居。因此梨花枪就在山东地区流传下来。
杨武丞就是这一支杨氏的后人,所学的就是祖传杨氏梨花枪。当年杨妙真纵横山东,与金军交战,全是两军对阵,因此梨花枪无论是马上步下,都有独到之处。而杨武丞也教了一些给他的团兵,因此箕屋山的团兵论单兵能力,到是不弱。
这一夜也就这样过去。第二天一早,大队人马又继续上路出发。走了不到一个小时,就遇到了穆陵关派来的接应人马,是赵英杰、冯峰的第五队,以及第六队和骑兵队的另一半人马,共计是三百多人。
双方相见之后,自然十分高兴。商毅见状,也决定将大队人马交给赵英杰、冯峰等人统领,继续向穆陵关前进,自己带领第一队、第三队、火枪队和一半的第七队和骑兵队,另有二十名侦察队士兵,去救援箕屋村。同时还把从兖州弄来的三门佛朗炮也带上了。
穆陵关出动的人马,加上杨武丞手下的十七个人,共计只有六百五十多人。而攻占箕屋村的匪贼至少有两千人,因此杨武丞也不禁有些但心,这么一点人马够吗?但商毅能够出兵就算不错了,现在那里还敢挑肥拣瘦。心里也只能祈祷,希望商毅的威望真的是名副其实。
分兵之后,商毅人马向东而行,大约在正午时分,就到了箕屋村附近,这时昨天派出去的五名探子也与大队人马汇合,向商毅报告他们打听到的情况。
原来在昨夜他们抓到两个落单的匪贼,从他们嘴里得到了不少可靠的消息。同时又聚陇了十多个战败逃散的团兵。
进攻箕屋村的,确实是白虎山老苗子的部下的头目通山鹞,共计有匪贼两千四五百人,打劫了附近的好几个村子,将抢来的粮食和财物都存放在箕屋村里。现在村子里的村民基本都被抓住,不过暂时被看押起来,沒有被杀,而是在给匪贼们干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