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蛇肉汤(1/2)
联想到她们自己的身世,不由得都产生了共鸣,一个个悲从中来,纷纷都用衣襟手帕擦起眼泪来了。
而这时的徐文长看到他们都已经动了真情,哀哀地哭着抹起眼泪来了。就立即两手撑地来了一个倒竖蜻蜓,并大声叫道:‘妻啊,我来了!’
那些正在抹着眼泪的女人们一听,以为他怎么了,她们都转过头去看。可是……”说到这里,他就故意停止,买起关子来了。
“后来怎么样了?”他旁边的一个人问道。
正在这时,“嘀嘀嘀……”的哨子声又响了起来。人们也就起身各干各的活儿去了。肖银川他们也就挑起担子,继续挑谷子去了。
时间过得正快,转眼间夏收夏种又结束了。
为了给社员们好好休息几天,大队里要求各生产队根据各自的情况安排好田间管理和积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搞好晚稻早期田间管理,积足积好晚稻基肥。
早期田间管理主要是给水稻田耘田。当时,由于贯彻了**的农业八字宪法,水稻的种植采取了合理密植。有原来的一尺左右的株距现在变成了十公分左右的株距,原来耘田可以跪着耘,这时,就不能再跪着耘田了,只能够站着耘田了。
耘田的要求是,当时有这样的一句话,叫做是,头翻打土头,二翻耘草头,三翻耘苗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在第一次耘田的时候,最起码的要求是把水稻田的泥土扒平,在耘第二次田的时候,要把水田里已经长出来的杂草拔掉,耘倒,打进泥土里面去,让它化毒草为肥料。
耘第三次田的时候,就是要轻轻地把禾苗的根系弄上一点,让它们多发新根,以利于加快吸收水土中的肥料,促进稻苗及早的健康成长,保证丰产丰收。
当时的口号是亩产超纲要。
因为处在水乡地带,虽然,本来是每家每户都有一条船的。而此时,船只都已经归大队了,有大队集体管理维修。另外,有大队根据需要各生产队建造大船。
然后,这些船只虽然是集体的,但仍然有社员们使用保管着。及大多数的人家就都划着船只出去积肥了。
至于,积肥的工分,因为这是一项比较辛苦的活,早出晚归,虽然谁不想多积点肥料,可这要看你的功夫。有时多,有时少,很不一定。
所以采用了多劳多得的方法,就是你积的肥料是多少,用箩筐给你估量,一箩筐几个工分。一串肥料,多的也有几十上百箩的,少的也有十几箩的,所以,一天下来工分也不少的。
当时,大队里的工分与钱的比例是一个工分一毛多点的钱。有句话叫做一角七八分,就是一个工分相当于一角七八分的钱。
当时的成年人就是十折劳动力。什么叫十折劳动力呢?就是他一天下来最下也得要十个工分。那么某一个工分等于一毛多钱,十个工分也即是一元多的钱。
而十折劳动力只有青壮年们才能得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十折劳动力。因此,在一个生产队里,这样的人不是很多的。
还有一句话,就是上岸能挑,落船能摇。
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好的劳动力,一定要做到在岸上能挑担。这当然不是一般的担,是人粪料,河泥这样的担。来到船上能够把橹驾驶大船。这时最主要的。
要知道当时,一天能赚一元多的钱是很不错了的。当时一个火柴也就是一分钱,大多数的东西都是以分来计算的。一天涌去几角钱是最平常的事情。
当时,一年下来,一户人家最好的能得三四百元的钱。一般性的也能得到一百多元的收入。这样的收入已经可以过一个比较像样的年了。三四百元钱可以过一个很好的年了。
而耘田却不是多劳多得,是以天为单位计算工分。因此当时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田要浑浑,人要婚婚。
什么意思呢?就是耘田的时候,你只要把水田里的水弄浑了就好了,人到时候就一定要结婚的。
这句话当然是用来偷懒的借口。要是你今天的工作做得不好,被查出来,你的工分就会被扣掉。但是,社员们都是十分认真的干活的,虽然也不排除有个别的人偷工减料,弄虚作假。
这一天,肖银川接到通知,要他前去城里迎接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吃过早饭,他就早早地出发了。
九月的天气,虽说炎热的天气已经过去,但盛夏的余威却依然存在。
一个城市的火车站上。
房屋的墙上粉刷着“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等大幅的标语口号。站台的一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红色横幅“热烈欢送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车站里的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着“知识青年之歌”:
“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时,在整个车站上,到处都是人流,真的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人山人海、人头攒动、锣鼓喧天。
在这涌动着的人群中,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年轻的背着铺盖,拿着行李的人,他们就是马上就要出发的上山下乡去的知识青年们。一种是没有拿东西的,他们就是前来送行的只是青年们的亲戚朋友。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